读书笔记

时间:2025-10-02 04:30:07
有关读书笔记的范文

有关读书笔记的范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笔记了。可是读书笔记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有关读书笔记的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有关读书笔记的范文 篇1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书笔记

教学中的困惑有三个主要原因,第一个是所教授的学科知识残缺不全,第二个是学生的复杂和对他们认识有一定的难度,第三个是教师对自我的认识。

教师只有在认识自我的情况下才能会对学生的心灵进行认识。可是,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关注于具体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技巧,而忽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外界对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也是更多地关注外在的物质条件和教学技巧,而鲜有涉及教师的内心世界。或许这是一个太不容易把握的领域,与其在这些看不到搞不清的抽象物质上浪费时间,倒不如做些实实在在的工作,那样对教学效果的提高将会起到显著的效果。对外界的要求不不奢望太多,因为在其他一切还不成熟的情况下谈这个话题,我也觉得有些不现实和奢侈。但是,就我个人而言,我非常渴望这样做,也一直有着这样的努力。只是因为,我关注的内心世界是如此狭隘有如此模糊,每次刚刚走进却再也不能深入,我不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每次都是浅尝则止,在一次次的追问中停滞不前。更何况,怎么把关注自己的内心与教学联系起来,对我来说更是难上加难。依据作者的说法,通过把握智能的、情感的、精神的三种通道的整体性,同时结合教育生活,可以帮助教师把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统一为一副完整的画面。希望通过以后的阅读,我能把教学和自己的内心融为一起,不仅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更成为一个完整的个人。

第一章 教师的心灵——教学中的自我认同和自身完整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我完整。

教师只有通过自己的心灵才能整合职能、情感、精神和意志所在。教学不可能因为技术层面的改进而取得成功,如果那样,成功的教学就可以复制,也就不会存在这么多的问题。最关键的是我们要找到属于我们的那种教学方式,与我们自身的气质相契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心灵自由的状态下实现良好的教学。因此,目前最为重要的就是走进我们自己的心灵,实现自我的对话。然而,这些是需要勇气的。教师是个人生活与公共生活的结合,当我们试图打开自己的心灵,与学科、学生进行对话时,我们可能会遭受伤害。为了避免伤害的发生,有些人选择了自我保护。把自己的个性、心灵与教学生活相分离,在面临危险时,我们进行着本能的自我保护。实际上,这种分离使我们漠视自己的内心世界,让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在教学与内心中寻求统一,我们也将不会在教学中实现自我的完整,封闭不利于我们自身的发展。

重新审视当初引导我们走向教学的交汇点能帮助我们找到优秀教师的本源。实际上,就我个人来说,与其说是我自觉地走向教师这样一条道路,倒不如说是在外界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促使我做出这样的一种选择。不过,相对于认为一种经历使然,我宁愿相信这是我自身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对于作者所说的两点:与启发、引领我们心灵的导师相遇,与选择了我们的学科相遇。我也有这切身的体验和感受。在上大学之前,我认为自己从来没有遇到过自己喜欢的语文老师,他们没有激起我的语文的兴趣和渴望。直到我读大学时,才有幸遇到这样的老师。虽然他们并不记得讲台下边的这样一个我,但将会对我的一生产生影响。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两个女教师,其中的一个我选修她开的《王国维与人间词话》,另一个则是旁听过她对陶渊明《饮酒其五》的解读。我已经不太记得他们所讲课的具体内容了,但她们讲课时流露出来的那种气质将永远留在我的脑海里。讲《人间词话》的老师很自我,听她讲课,我的面前不是一个个独立的诗人形象,而是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伸手可及。或许她的解读不那么权威,在学术上也没有什么独有的价值。但这是一种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其中的诠释,是在诗词中不断验证并反省着自己的生命。对于台下的我们,她似乎不承担什么样的负担,也没有什么样的责任。她完全是一种自我的阐释和陶醉,在一学期的学习中,我也和她一起完成了对以往生活的回首。可是,她的境界终究不大,她太关注与自己的世界了,以至于我都不敢走近她,怕打扰了属于她自己的清净和领域。而且,从她的言行中我能明显地感受到那种看似洒脱的背后留有某种不舍,某种遗憾,她终究不能达到人生更高的境界。但这些丝毫影响不了她课堂的魅力。我想她是将自己个人的生活融入教学,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课堂。她的心是对教学打开的。

人性化的职业概念“是你深层愉悦与外部世界深层渴望之间相遇交融的圣地”(比克纳)。倾听自己的声音:独处静思,沉思默读,野外散步,坚持读报刊,找一个可以倾诉的朋友。学会“自言自语”。

第二章 一种恐惧文化——教育和分离的生活

一系列对多元性的恐惧,当不同的真相相遇时,对冲突的恐惧,恐惧不断失去自身认同。恐惧本身并不可怕,我们要在恐惧中学习和成长。

那些在课堂上看上去沉默和忧郁的学生,内心充满了恐惧。教师体谅学生的恐惧从而学会倾心教学。为什么了解学生的真实状态会有那么多困难,是因为教师内心充满恐惧。面对学生时,我们会看到一些我们不愿看到的存在于自己内心的一些东西,学生让我们看清我们到底是什么样和我们到底怎么样。我们害怕来自学生的评判。这个时候,教师所要做的不是逃避和走开,而是负有责任地跨过去,不仅因为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需要我的帮助,而且我也需要学生的洞察力与活力来帮助我更新自己的生命。

我认为,恐惧也意味着责任。当我们害怕面对学生时,是因为我们担心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学到应有的素质,是因为我们对教学怀有一颗敬畏之心。正是有了这样的恐惧,才促使我们不断努力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争取不浪费学生宝贵的时间。在本科时,我读的是综合性大学,而非师范类院校。所以,学校对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学的技巧等方面不重视,就我个人而言,对这类知识也是极为轻视。因为我相信,思想决定一切,视野决定宽度,境界决定高度。只有低级阶段才会重视所谓的教学技能,高级阶段是对此不以为然的。再加上受高中语文课的影响,认为语文教学工作是一件极为简单的事,没有必要花费太多的精力。所以,当时认为,当语文老师有什么难的,教学有什么难的,还值得费这么大的功夫。现在回头看来,才发现自己是多么幼稚。而且随着接触的教学方面的内容的增加,才更加明白这是多么大的学问。而自己也越来越怀有恐惧之心了,总觉得这样做不利于学生的发展,那样教对他们的学习作用不大。正是这种恐惧心,让我不断思考,怎样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教学方式。当然,应该坦然面对恐惧,不然,终日陷入其中,也不利于教师个体的自我成长。

第三章 潜藏的整体——教与学的悖论

“为了更正我们对教学技术的过分重视,我强调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 ……此处隐藏13671个字……赤练蛇,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导,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游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许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真不懂自己怎么会那么喜爱《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充满激情。

  有关读书笔记的范文 篇11

我读了一本世界名著《格列佛游记》它主要讲:一个叫格列佛的英国医生出海遇难,先后漂泊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慧马国等地。小人国的人小的跟个蚂蚁似的,格列佛一手便能拖走五十艘战舰;在大人国,格列佛又变成了小不点,被装在小木盒里提来提去;飞岛国的`人长得怪,做事也怪,常常做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慧马国的统治者是富有理性的马,而人却是马的仆人。

这本书反映了人类的黑暗也反映出了18世纪的欧洲:小人国之间因为鸡蛋先敲那头而发生战争,刚好跟18世纪的欧洲没什么两样。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发生矛盾,一次我在房间里和朋友拼乐高,我要拿一个零件,刚好朋友里的近,我就叫他帮我拿,可他却偏要我自己拿,我很生气,跟他说了起来,最后,我说服了他,终于帮我把零件拿了过来。

我希望大家也能去欣赏这本《格列佛游记》,去领悟其中深藏着的道理。

  有关读书笔记的范文 篇12

《五猖会》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父亲”要求“我”必须背完书才能去看五猖会,多年以后鲁迅先生仍然十分疑惑不解:为何父亲偏偏要在那时让我去背书?

其实,想必在中国许许多多的人小时候多会有此经历,可大部分人却都已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把这些忘却了。当他们看过《五猖会》后又会大叹:“咦?!我小时候似乎也有这样的经历!”而他们现在可能正像小时候的父母对自己一样对待他们的孩子!

的确,造成这种后果的不是单单的某个人,而是中国古往今来教育文化的积淀!其实鲁迅先生的这个问题并不难理解,自古以来(特别是现在)无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孩子少玩多学甚至一直学习。或许许多家长不同意我的说法,可如果仔细想想自己有没有过这种想法(想想一下自己的孩子正在玩游戏,什么感觉)?当然造成这种想法的原因有很多的:国家实施计划生育,一对夫妻仅仅只有一个孩子,父母恨不得倾尽所有的爱,想让他们成为最棒的。可这想很容易就爱过了头,成了溺爱,对孩子的希望和要求也直线上升的;还有现在的孩子主要时间(大部分)是在学习,而其他的时间就是睡觉、玩、吃饭了。而这个“玩”又十分单一:游戏(主要指电脑游戏)!一些好的放松,像读名著,做体育活动所占的时间很少,更不要说锻炼自己的自理能力(做家务)了。而且在推行义务教育减负之后,随着空闲时间的增多,许多自控能力差的'孩子就迷恋上了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家长看见了就更加不敢让孩子玩了,可这样是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孩子。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孩子的自控能力太差了!另外现在竞争十分激烈,努力学习成为孩子唯一的出路,加上重重大关(中考,高考,研究生)又因为是纯粹的应试教育,导致大部分学生要么非常努力,要么一塌糊涂的。

又再读了几遍《五猖会》以后,发现中国教育似乎从很早以前就买下了这颗种子。这是一种很难再改变的思想观念,在文章中鲁迅先生觉得可能是《鉴略》很重要父亲才会让我背,这没有什么,但是为什么偏偏会让我在那个时候背呢?鲁迅先生当时的反应是这样描写的: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而后又“梦似的就背完了。”最后导致了在上船之后“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鲁迅的父亲肯定没有想到那时鲁迅的想法,现在的父母又何尝不是呢?我觉得家长是最该换个角度想想孩子的问题的了。一些家长会说:“哦,鲁迅为什么能成功?就是因为他受到了这种教育才会成功的。”我觉得就是因为鲁迅先生的这种敢于向封建不好的思想作斗争的品质才是导致以后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我想告诉大家有些看似正确无误的想法和行为所造成的结果却会适得其反,要真正的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才会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有关读书笔记的范文 篇13

我读过许多书,学到了许多学问,也让我懂得了许多如何做人的道理。其中有一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它就是著名作家海明威的是小说《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讲解并描述了一个故事,一位圣地亚哥的老渔夫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被同行看成失败者,可是他坚持不懈,最终钩到一条大鱼,大鱼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最终被老人杀死了,绑在船的另一边。老人在归途中一再遭到鲨鱼的攻击,但他仍旧斗志昂扬,像一个角斗士在大海这残酷的角斗场是坚韧地绽开搏斗,历经了重重艰难险阻。虽然老人捕的鱼,在归航的'途中只剩下了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但丝毫没有减退老人的坚毅意志。这本书告知了人们一个道理,人不是为了失败而生,人可以失败,但绝不能在意志和精神上被战胜!

以前,我做事情不顺当的时候,就会退缩,有时候还会没精打采。在学习上,只要有几次考试不志向,就失去了信念,认为自己的成果不能进步了。看来《老人与海》的主人公以坚韧的毅力,想方设法,永不气馁,最终战胜鲨鱼的攻击,他依靠的就是坚决的信念。因此,假如你做任何事,不管有多少困难,只要有了坚决的信念,就胜利了一半。我深受启发,心里静默发誓,我要向老人学习,树立自己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学习的信念,急起直追,在期末考试中,我最终取得了优异的成果。

故事告知我们,在人生的长河中,不管会遇到多少艰难险阻,风风雨雨,都要以坚决的信念,坚韧的意志,坚持究竟、永不言弃、永不退缩的精神面对一切,我们就能赢得最终的成功!

  有关读书笔记的范文 篇14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好久。有好多的人被这个问题困扰了一生,活了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是为什么而活,想想看,这是多么的可怕!

不过我很庆幸,因为我找到了答案:付出爱,是生命的意义。

爱,是一种人间最美好的感情,它能让寒冷中的人感到温暖,让身陷绝境的人看到希望,让迷途中的人认清自己。

假如你对别人付出爱——这种最美好的感情,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他们便会感激你,以同样的爱来回报你。沉浸在爱中的生命,才算是正真的生命,这样的生命,才最有意义。所以说:付出爱,是生命的意义。

在每个人的生命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让人深刻体验的事,让人庆幸此时此刻活在这世界上,然人很清楚地了解活着的美好。

但是,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寻找到那最甜美的包袱——那能够让我们心甘情愿的去背负的包袱,让我们即使面对无数困难依然能够欣然微笑,百死不悔的负担,那就是爱。那个时候,你才能算是真正地活过一回。

爱,是生命的意义,爱你所爱的人,爱你正在做的事,爱一切让生命得以升华的工作。这样,到生命结束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是幸运儿,因为你曾经竭尽全力付出了爱,曾经敞开过自己心灵的大门,明白过付出爱是生命的意义。

《有关读书笔记的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