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教案

时间:2025-10-10 17:24:15
中班教案汇编5篇

中班教案汇编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班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班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理解故事内容,学习感受故事中的不同情感。

2、懂得帮助别人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教学准备:

金色的小树叶、背景舞台、可操作的小动物、各类废旧材料等。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猜猜教师手中之物,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件小小的礼物,就在老师的手中,你们猜猜是什么?金色的小树叶怎么会是礼物呢?请小朋友听一听故事《礼物》。

二、教师边操作边分段讲述故事,引导幼儿理解故事的内容。

1、师讲述故事的第一段:小树丫丫原来长得怎样?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丫丫躺在地上感到怎样?(伤心、难过)

2、师讲述故事第二段:谁走过来了?白兔看见小树丫丫了吗?它在干什么呢?(幼儿自由地讲述)小狗走过来时是怎么做的?丫丫感到怎样?(很痛)

师出示小象:小象走过来了,它会怎么做呢?(幼儿自由讨论,进行讲述)

3、教师讲述故事第三段:丫丫留下了一片金色的叶子,它在等待什么呢?

4、教师继续讲述故事的`最后一段(小狗走过树下……这片金色的树叶是丫丫送给小象的礼物。)

师:小狗、白兔、小黑熊有没有拿到树叶?为什么它们摘不到树叶?丫丫把金色的树叶送给了谁?为什么要送给小象呢?(因为小象帮助了丫丫)

三、教师完整讲述故事,幼儿欣赏。

师:故事好听吗?我们再来听一遍。(幼儿完整地欣赏故事)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故事里的谁呢?为什么喜欢它?(喜欢小象、帮助别人)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去关心、帮助他。小朋友,你帮助过别人吗?你帮助过谁?你是怎么帮助他的?(引导幼儿与自己的好朋友讲讲)

师:帮助别人后,你心里觉得怎样?(高兴、开心……)

师小结:帮助别人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四、活动延伸:做礼物

师:小朋友,有没有人帮助过你呢?你们想不想也送件礼物给帮助过你的人呢?老师给你们准备了许多的材料,等会儿请你们自己动手做一件礼物送给帮助过你的人。

中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能够仔细观察图片,理解图片内容。

2、积极参与课堂,大胆表述自我。

3、发现图片内容与语言表述句式的规律,并能进行简单的句式创编。

活动重点:

理解图片内容,发现句式与图片之间的联系及规律。

活动难点:

根据学习的新句式,进行创编。

活动准备:

挂图。

活动过程:

一、课前游戏活动(捉泥鳅)

利用歌曲《捉泥鳅》进行手指游戏活动,课堂活跃气氛。

二、图片观察

1、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完整的表述图片内容。

2、教师讲解图片内容,着重讲述句式。

3、幼儿跟读文章内容,理解句式。

三、句式创编

1、教师出示新内容图片,帮助幼儿进行创编。

2、幼儿自己进行创编。

中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线可以变形的特点。

2.大胆想象,创作各种线造型。

活动准备:线,剪刀,白纸。

活动过程:

一、观察图片,引出“线”。

1.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2张图片,看看这两张图片有什么特点?

二、出示魔盒,提示线可以变形的特点。

1.老师手里也有一根线,你们来看看有什么特点?

2.刚才线在老师的手里已经变成一个另外的东西了,这边有一个魔盒,看看它又把这条线变成了什么?

3.糖果?它是怎么变成糖果的?(请幼儿上台示范)

三、出示线造型画,拓展幼儿的思维。

1.出示不同的线造型画(太阳,椅子,人等)。

2.请你说一说它们是怎样用线变成的呢?

3.除了老师给你们看的线造型,你们自己能不能相处别的线造型呢?(幼儿讨论)

四、幼儿操作,师巡回指导。

1.老师给你们每个人一条线,如果你的.造型需要很多线怎么办呢?(合作)

2.请摆好造型的小朋友举手,让老师把它拍下来。

五、作品展示。

1.我们一起来猜猜看你们都把线变成了什么?

2.我们小朋友都很聪明,把一条普普通通的线摆出了这么多好看的造型。

中班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学习用实验的方法了解溶解的现象,知道有的东西放在水里会溶解,有的不会。

教学难点:帮助幼儿理解掌握溶解的现象。

课前准备:

1、若干盛器及小米,沙子,方糖,豆豆,味精,红糖粉。

2、温水,小口杯,小勺,糖,盐,橘子草莓奶粉等饮料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游戏活动引入主题。

1、玩游戏"做客"老师以主人的身份说:小客人请进,请喝水。

2、幼儿品尝糖水和盐水,引导幼儿说说水的味道。

T:小朋友水好喝吗?

C:水甜甜的很好喝。

C:老师我的水是咸的不好喝。

T:怎么有的小朋友说水是甜的有的是咸的呢?

C:因为甜的水里有糖。

T:糖在哪呢?

C:对啊,糖在哪呢?

C:糖在水里不见了。

C:我知道,糖溶了。

T:那咸的水呢?

C:是盐。

C;盐也是不见了,溶了。

T:小朋友说甜的`水和咸的水里放了糖和盐,那糖和盐在哪呢?是不是溶了呢?现在老师做个实验。

3、老师示范小实验:糖和盐不见了。

T:小朋友看,老师把糖放进水里糖在吗?

C:在,糖在水底呢?

C:怎么糖不会不见呢?

C:有一点糖不见了。老师你摇一摇

C:用筷子搅动,妈妈做糖水给我就是用筷子搅动的

T:好,我用筷子来搅一搅看看有什么变化。

C:哦,糖越来越小了,

C:糖不见了。

T:糖到哪去了呢?

C:没有了。

C;跑到水里去了?

T:糖在水里就会不见了,这是糖"溶解"了。那盐呢?

C:盐也是溶解了。

C:糖和盐溶解在水里就成了糖水和盐水了。

C:那放进奶粉就成牛奶了……

二、幼儿实验活动。

1、提出问题,幼儿设想,老师做集体记录。

T:除了糖和盐,小朋友还知道哪些东西也会溶解呢?

C:棒棒糖,砂糖,雪糕,冰棒,纸,汤勺……会溶解。相片,笔,鞋子,花,小动物,布娃娃……不会溶解。

T:那小朋友看老师这些东西哪些是会溶解的哪些是不会溶解的呢?

2、幼儿根据提供的材料进行猜想并记录。

C;"我想沙子会溶解,""方糖也会溶解""豆豆不会溶解"……

T:请小朋友把你的猜想记录在你的记录纸上。

C;"老师我猜想味精不会溶解,""我认为沙子不会溶解""我猜小米会溶解,这样它才会变成米饭的"……

T:是不是这样呢?请小朋友拿实验材料一一试一试。

3、幼儿做实验验证猜想,并记录实验及发现。

幼儿1那起方糖放进水中,看了看说"老师我的方糖不会溶"幼儿2也那起方糖放进水中,并用筷子搅拌后他发现方糖变小了,且越来越小至不见了,他高兴得直喊了起来,"哦方糖溶解了"

幼儿1见了也拿起筷子进行搅拌,结果方糖也溶解了。

实验中小朋友还发现红糖比方糖溶得快。

4、幼儿讲述实验过程及发现。

三、延伸活动:

1、制作饮料。

T:小朋友在刚才的实验中已经知道糖放在水里溶解后就变成了糖水,那如果把橘子粉,草莓粉,等饮料粉放在水里会变成什么呢

C:"会变成饮料""变成草莓饮料""变成橘子水"……

T:我们现在就来制作饮料。

幼儿动手做饮料。"老师我做好了。是草莓水,甜甜的""我也做好了是橙汁"他的冰糖还没溶呢,太慢了"……

2、提出新的问题:溶解的快和慢。

中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能在与同伴的交流中,体验与他人合作的快乐。

2、能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情绪,了解乐曲三段体曲式结构。

3、能通过多种形式(语言描述、动作等)大胆的表现对乐曲的感知。

4、熟悉、感受歌曲旋律和内容,学唱歌曲。

5、通过学唱歌曲,体验歌曲的氛围。

活动准备:

录象、录音磁带、录音机、道具。

活动建议:

1、欣赏第一遍音乐:

“你听时有什么感觉?听时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2、进一步理解音乐:

这首《金蛇狂舞》是我们中国的音乐还是外国的音乐?为什么?”引导幼儿听辨乐曲中的乐器特点。

小结:这首音乐是我国明间一首很有名的乐曲,流传了好多年,这首乐曲表现们热烈、欢庆节日、舞龙、耍狮子的场面。

3、分段欣赏:引导幼儿感受第二段的音乐表现的内容。

如:两只狮子对话(通过节奏、音乐速度、乐句长短对比)越来越热烈的对话语气和越来越短的乐句结构。

4、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对音乐的感知,各乐段特点进行表演。

5、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运用多种步伐、动作表现对音乐的理解、感知。

活动反思

《金蛇狂舞》这首乐曲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乐曲热闹欢快,原曲结构较为复杂,考虑到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音乐对幼儿的可感性、可接纳性,教师将乐曲中的重复部分进行了改编。

环境和材料对此次活动起着极大的暗示与激励作用。精美的教具是教师运用的重要手段,教师用中国民族特色的线描制作了两条形象生动的`龙,用两种不同颜色的彩带制作了图谱――海洋,自制了色彩鲜艳的龙舟,在空地上也布置出海洋的路线,并且同图谱吻合,让幼儿在符合乐曲意境的环境中,理解和感受作品。

活动中,教师调动了幼儿诸多的感知通道――听觉、视觉、运动觉等,让幼儿在观看教师图谱演示、跟随乐曲做动作等方式方法中,反复地倾听乐曲、感知乐曲。在欢快的乐曲声中,幼儿划龙舟比赛的场景将活动推向了高潮,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准确地表达了他们对乐曲的理解,并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活动分别运用了集体、小组、个人等形式让幼儿参与活动,教师也积极地参与到游戏中,活动的氛围轻松愉快。

《中班教案汇编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