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案【精品10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班科学教案 篇1目标:
1.探索用废旧水彩笔和光盘组装陀螺的方法。
2.初步感知光盘离地面的高低与陀螺旋转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3.体验变废为宝的乐趣和成就感。
准备:
1.废旧水彩笔、废旧光盘。
2.幼儿有玩陀螺的经验。
玩法说明:
将水彩笔从光盘中间的孔穿过并卡紧,制成陀螺。用手转动水彩笔,带动陀螺旋转。
指导要点:
1.出示材料,用提问“你能用一支笔和一张光盘组装出一个陀螺吗”引发幼儿探索。
2.观察幼儿用怎样的方法组装陀螺。如,有的.幼儿将水彩笔插入光盘中间的孔,利用水彩笔上粗下细的特点将光盘卡在笔尾较粗的部位;有的幼儿打开笔帽后将笔插入光盘孔,将光盘卡在笔头和笔帽之间。若有的幼儿不会组装,可引导其观察学习同伴的方法。
3.观察幼儿转陀螺的方法是笔尾朝下转还是笔头朝下转,鼓励幼儿多次尝试,逐渐发现在两种转法中光盘离地面的高度不同,感知其与陀螺旋转稳定性之间的关系(若光盘的位置较低,则陀螺旋转较稳定)。
4.鼓励幼儿绘制花纹装饰陀螺,并观察陀螺旋转时呈现出的效果,引导幼儿互相欣赏、交流。
5.鼓励幼儿表述自己在做陀螺、玩陀螺过程中的发现。
延伸活动:
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材料(管子玩具、雪花片等)自制陀螺,活动可以一直延续至大班阶段,幼儿可以先画设计图,然后寻找合适的材料实现想法。随着材料的丰富和难度的增加,幼儿会观察到不同的现象,获得更多的经验。
中班科学教案 篇2一、活动目标
1.知道两栖动物的特点,并根据动物的生活习性分类。
2.依据动物的居住地、生活习性为动物找家。
3.懂得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它们。
二、活动准备
1.天空、草地、小河背景图、动物图片、贴纸等
2. 乌龟、青蛙等两栖动物生活习性视频。
三、活动过程
一、幼儿介绍自己制作的动物名片,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
幼儿看动物名片互相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二、根据动物的生活习性分类。
1.刚才小朋友都说到了,有的小动物会游泳,有的小动物会飞,有的小动物会走、会跑。
2.介绍背景图:小动物的家(1)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张图,图上有什么?
(2)教师介绍:这是小动物们生活的`地方,你知道小动物都生活在哪里吗?请将小动物们送回自己的家。
3.幼儿分类、操作。
4.认识乌龟和青蛙。你知道它们生活在哪里呢?幼儿讨论并说理由。
观看有关视屏,区分乌龟、青蛙等两栖动物,并了解两栖动物生活习性和特点。
四.教师总结:
每个小动物也都有自己的家,有的小动物生活的地方就是它的家,有的小动物不是,小朋友回去再找找,有新的发现再来告诉大家。
中班科学教案 篇3一、生成背景:
最近天气较冷,由于室内外温差较大,玻璃上有了哈气。今天晚餐后,鲁晓涵、李婉娜几个小朋友来到窗前看外面的景象,看到旁边的王晶正在专心的在玻璃上印小手印,他俩看后也印了起来,其他小朋友看到后也都争先恐后的在玻璃上画着、写着、涂着兴奋极了,在图画过程中,孩子开始讨论:这些气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可以在上面画画?抓住孩子的兴趣及探索需求有趣的哈气这一探索活动开始了。
二、生成过程:
1、了解幼儿对哈气的已有经验:
老师:为什么玻璃上能画画。幼儿兴奋地讨论着。
嘉文:玻璃上有哈气。子萧:玻璃上有一层雾可以在雾上画画。王月恒:还有水珠留下来呢。
(大多数孩子的已有经验就是哈气,但是哈气是什么,是怎样产生的?孩子不了解。我给孩子提出任务:寻找有关哈气产生原因,引导幼儿进行大胆的探索,并能主动相互交流。)
2、试验、探索:
幼儿通过协商后共同分为三组进行试验,他们各自到自己感兴趣的组搜集有关材料。
第一组的幼儿找来镜子、玻璃、和一杯水,把玻璃盖在杯子上,过了一会儿玻璃没有一点变化,孩子们纷纷议论没有产生哈气的原因。王子萧说:哈气是热气遇到冷空气才产生的,我们用热水试一试。孩子们从保温桶里接了温水,又从暖瓶里接了开水,分别把镜子、玻璃、放在两别水上。不一会儿工夫镜子、玻璃上发上了变化,嘉文急忙说:“你们快看,温水的镜子上有哈气,热水的玻璃上开始有哈气,一会儿就有水珠流下来了。“其他小朋友也分别交流自己的发现,并把实验结果用图画的形式表征下来。
第二组的'幼儿来到三楼平台现场实验哈气产生的原因,幼儿大力的呼着气,发现呼出的气体是白的,然后到玻璃橱窗前呼着气,玻璃上顿时就形成了一层哈气,子萧说:“老师我们知道哈气,但在太阳下呼出的气为什么是白的呢?”我也装出惊奇的样子说:“是呀,这个问题太难了,怎样才能知道它的答案呢?”孩子们纷纷说出自己的答案的方法:问爸爸、查书、上网,孩子们兴高采烈的投入到答案的搜集中。
第三组的幼儿在上午活动区活动时,他们用力往玻璃上哈着气,玻璃上有一层薄雾,不一会儿就被太阳晒干,到了晚饭后玻璃上已经有水珠流下来,这一组幼儿通过早、晚玻璃上哈气的比较找到了答案。他们发现每当冷空气遇到热空气就会形成小水珠,就是小朋友看到的玻璃上的哈气。
第四组的幼儿有的看光盘、有的从自己带的书籍中查找有关哈气的资料并互相交流着。
3、交流、分享:
幼儿把实验的过程、结果进行表征、互相交流。在表征后幼儿利用绘画的形式把实验经过结果记录下来,这样做不仅提高幼儿的表征能力,而且提高了对知识的巩固及口语表达能力。第一组幼儿的答案是温差越大,哈气就越明显;第二幼儿通过看录像,他们了解到呼出的气是无色的,就是我们看到的白色气体;第三组幼儿详细展示了他们的实验前后的表征图,把上午、下午哈气的不同时间的不同变化,进行了比较,使其他幼儿看了一目了然,使哈气这一抽象的自然现象,经过幼儿的实验、探索,明白了它产生原因,使这一的形成问题在探索中得到解决。
三、体会与反思
这次生成活动,使教师观察到位,活动内容来源于幼儿,幼儿在活动中有自由探索、交流的气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在活动中能抓住教育契机,进行适时的引导。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矛盾点,鼓励幼儿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寻找答 ……此处隐藏4975个字……小伞插在吸水海绵上的小鸡旁)
师:请你将伞送给小鸡,并对小鸡说句有礼貌的话。
3.幼儿交流,了解伞的结构。
(1)引导幼儿认识伞面、伞柄。
师:你用什么材料做伞?
幼:我把布和小棒固定住。
幼:我是用布和牙签,先找块圆形的布,然后用牙签撑在下面。
师:听听小鸡说什么?(出示PPT画面:小鸡说,小朋友做的伞不能挡雨。)问题出在哪儿?
(2)每人一把实物小伞与自制伞比较,认识伞骨。
师:刚才大家自己做的伞与手里的伞有什么不一样?哪里不一样?
幼:我做的小伞撑不开。
小结:伞都有伞骨,伞骨就像人的'骨架,没有伞骨,伞面就撑不开。
三、幼儿第二次探索制作小伞
1.幼儿尝试用多种材料制作伞骨。
师:刚才我们做的伞因为没有伞骨,所以还不能帮小鸡挡雨,怎么办?拿什么材料做伞骨呢?(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材料做伞骨)
师:第二把伞做好后赶快送给小鸡,仍然要对小鸡说句好听的话。
2.交流制作小伞的方法。
师:用哪些材料做伞骨能撑开伞面?
幼:用牙签、火柴棒都可以做伞骨。
师:这次小朋友做的伞都有伞骨,小鸡能撑开小伞遮雨了,小鸡真开心。
小结:今天,我们做了能撑开的伞,并知道伞不仅有伞面、伞柄,还要有伞骨。
四、了解伞的作用
1.师:你们平时用过或看到过什么样的伞?
2.播放PPT,欣赏多种有趣的伞。
小结:伞不仅能挡雨、遮阳,还能装饰和表演,伞,的用处很多。
3.幼儿与老师一起跳《伞舞》结束活动。
中班科学教案 篇9设计依据:
参观水族馆归来,孩子们对海洋动物非常的感兴趣,他们不停地交流着自己的所见所闻。为了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我们组织了以“海洋动物”为主题的生成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教育活动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以此为依据我设计了这个“海洋知识大比拼”的教育活动。
活动目标:
1。 了解动物的不动种类,能说出几种动物的名称及主要特征。
2。 了解海洋动物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爱护海洋动物的意识。
3。 培养倾听的习惯,激发与同伴合作、竞争的意识。
活动准备:
1。 参观水族馆。
2。 开展以“海洋动物”为主题的生成活动。
3。 收集相关资料(图书、标本、vcd等)。
4。 蓝猫、淘气图片各一副;沙鱼、海马、鲸的图片及vcd。
5。 邀请一位老师当裁判。
活动过程:
1。 激发兴趣,引起比赛
(1)出示蓝猫、淘气图片
教师:蓝猫和淘气现在也在研究海洋动物,今天他们争吵了起来,都说自己知道的海洋动物多。现在我们来帮帮他们好吗?
(2)将幼儿按自愿分成蓝猫队和淘气队。
2。 进行比赛
第一环节:你说我也说
要求:
(1)说出你知道的海洋动物名称。
(2)两队幼儿轮流回答,;本文每人有一次向别人求助的机会。
(3)说的多的一组可以的五个标志,少的得四个标志。
( 教师认真倾听幼儿的回答及时肯定幼儿的表现)
小结:(1)按鱼类和非鱼类引导幼儿进行简单分类。
(2)裁判评发小标志,激发幼儿下一步比赛的欲望。
第二环节:你争我抢
要求:(1)根据电视画面回答。
(2)采取抢答的方式,答对一个得一个标志。
(3)每人有一次求助的机会
问题:沙鱼是怎样捕食的?
安康鱼是怎样钓鱼的?
鲸是鱼吗?
(引导游儿认真听仔细看,根据画面及解说来回答)
小结:请裁判评说。
第三环节:大家一起说
讨论:大海被污染了,海洋动物会有什么变化?我们能做什么?
要求:幼儿自由讨论,两队可以有相同的看法。
(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小结:请裁判根据幼儿的回答做出评比。
3。总结:
(1) 幼儿交流感受
(3)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延伸活动:
(1)继续收集资料,比一比哪队多。
(2)创建海洋博物馆。
活动反思:
在设计这一活动时我有一个顾虑,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是太难了。活动中孩子们的积极反应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在老师富有创意的活动中,孩子们将前一段时间探索出来的知识全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了出来。在观看电视时又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当孩子们的小手如森林般举起时,我才感到这才是孩子们自主的学习。
中班科学教案 篇10【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取暖用具和用途,知道它们能给人们带来温暖。
2、关心周围的科技产品并知道使用它们的安全方法。
【活动准备】
一些取暖用具图片;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让幼儿介绍自己家里的取暖用具,激发幼儿兴趣。
1、“小朋友,冬天冷吗?怎样做才会感到暖和呢?”(锻炼、穿厚衣服、取暖等)
2、今天就请你们把自己家的取暖用具介绍给大家,说说它叫什么,怎么用。
二、引导幼儿认识各种取暖用具是用不同的`方法发热的,有不同的用法。
1、出示所准备的取暖用具的图片,“老师这里也有一些取暖用具,你们知道它们是怎样发热的吗?”
2、引导幼儿认识各种取暖用具如何发热的:炭盆用木炭取暖;火炉、火炕用煤取暖;油汀、空调、电暖气、电暖风、暖手炉、电热毯是用电取暖;热水袋用热水取暖,携带方便。
三、请幼儿按照取暖用具的发热方法进行分类。
教师简单小结:用电发热的取暖用具,这一类我们称之为“电器类”。不用电的这一类取暖用具称为“非电器类”。
四、讨论各类取暖用具的优缺点。
小朋友们,刚才我们看了这么多的取暖用具,你觉得哪个取暖用具好,为什么?
油汀、空调可以给很多人用,但比较浪费电。热水袋携带方便,可以灵活使用,但只能一个人用。炉子、火炕的缺点是不卫生,但经济实用等。
五、知道取暖用具的正确用法,提醒幼儿一定要注意使用时候的安全。
讨论:使用它们时,需要注意一些什么呢?
空调,电暖气要注意别触电。
火炉和水暖气要注意防火等。
六、引导幼儿多锻炼、多运动,才是最安全取暖方法。
七、小结、延伸。
今天,小朋友知道了一些我们常见的取暖工具,以后你还会看到更多、更新的取暖用具。那么,你长大后想发明什么样的取暖用具呢?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