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古诗》教学设计

时间:2025-07-22 06:39:10
教科版《古诗》教学设计

教科版《古诗》教学设计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科版《古诗》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科版《古诗》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在诵读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深厚情感,感受人间友情的美好。

2. 认识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教学重点:以诵读为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深厚情感。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山行》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一、古诗激趣。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像。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二、揭题。

学习《山行》。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介绍(教师)。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

(学生发现、交流,再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词语。)

3.句子的理解。

(1)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2)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3)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4)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5.联系实际,发挥想像。

6.介绍古诗。

(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7.交流: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在朗读熟练的基础上,体会感情。

8.朗读古诗。

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板 书: 7.古诗三首

山行

杜牧

寒山石径(斜)

枫林(红)

白云(生处)人家

第二课时:《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 听音乐(放松,让学生投入)。

2.学生说说从音乐中听到了什么。

师:你们的感觉都没错。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事物都可以表现不同的感情。如音乐可以有喜怒哀乐,画画可以抒发感情,不同的物品在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样子。荷花以其高贵、典雅,出污泥而不染而受到许多文人墨客的喜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为荷花写颂歌,或将荷花比作芙蓉,所以有出水芙蓉之说,曹植更把荷花比喻为水中的灵芝。杨万里也是其中一位爱荷之人。今天我们学习的一首古诗就是杨万里所写的一首咏荷诗。

二、学习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要求把古诗词读准指名读。

2.(小组活动)每人在小组内说一句诗歌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更好。如果有不明白的或不同意见可以提出(要求:组长协调,组员认真听)。

3.(学生汇报)讲诗意、读诗歌,质疑。

4.(放课文录音)教师指导全班读。

5.再次交流。

古诗用短短的几句话就给我们描述了这么一幅美景,喜欢笔墨的人将诗歌描绘的'意境画了下来。你们看看这幅插图能否表现诗歌的全部内容?如果你是小画家,你会怎样画或者给这幅画的作者提出什么意见?

6.学生读诗(全班读,男女生对读)。

7.你们都读得很美,老师也忍不住要读读,你们听听老师读得怎么样,给老师提个意见。引出“映日莲叶无穷碧,接天荷花别样红。”让学生发现并引导讨论,学生品读。

8.师:对,这其实是诗人杨万里在六月一天的早晨,在西湖旁的净慈寺送友人林子方,但作者没有写离愁别绪,没有写出和林子方的友谊,而是通过对西湖景色的极度赞美,婉转表达对友人的眷恋。所以古诗题目就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假如你是杨万里,林子方就在眼前,你怎样将这首诗读给他听?

(找好朋友读,师生对读)

9.这首诗很美,还带着一丝离愁,我们能试着把它背下来吗?(学生试背,指名背)

第三课时《敕勒歌》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一、看图画导入课题。

1.出示插图投影片、挂图或图片。使学生面对反映北方草原风光的图景,说一说看到的情景,抒发自己的感受。

2.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描写北方草原美丽风光的北朝民歌——敕勒歌。这首诗的写作时间离现在已有1500多年了。它写得怎么样呢?

请同学们听录音(放课文朗读录音)。

3.解题。

二、读通诗句,认识生字。

1.自己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在课文中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3.检查识字情况。

4.检查指导读课文,把诗句读流畅。

三、读懂诗句,了解字词。

1.自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词句。学生尝试互相解疑,教师点拨讲解难懂的词语句子。

2.教师针对学生的质疑,讲一讲诗句的大意,学生仿照口述。

四、反复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1.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将学生带入情境。

2.学生自己读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指名读,评议指导,反复练习。

3.多种形式开展朗读比赛。

五、看图有感情地朗诵。

1.再次出示图画,学生看图练习背诵。

2.小组选代表到台前看图吟诵,评议后齐背。

六、指导写字。

教科版《古诗》教学设计2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新课程要求教师是教学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如何才能做到新理念的要求呢 ?这就要求教师要有热情,克服教学中的惯性,使教学方法呈现多样化、力戒刻板、张扬创新。在古诗教学中,应找准激情点,以此为契机,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下学习语文,使学生在语文课中获得情感与人文精神的养料,丰富他们的感情世界,开启艺术想象力,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 ……此处隐藏8367个字……在漫游时期写的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当时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曰:“七条音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难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宫),始终怜得董庭兰。”高适写这首诗时正处于“无酒钱”的贫贱境遇之中,但本诗作为临别赠言却以豪迈的语调抒发了开朗的胸襟,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2.重读悟,明诗意。

(1)根据学习古诗的第2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互相交换读一读,在诗的旁边作作批注。)

(2)汇报交流,互议释疑,整体把握诗意。

(3)带着感受,配乐诵读。

3.多想象,悟诗情。

(1)你最欣赏诗中的哪句,为什么?想象当时的情景,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诗人与董大会说些什么?

(2)想象诗中情境,体会作者感情,品读古诗。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或借助注释或相互启发,在弄懂词句的基础上,读懂全诗。出示课件为古诗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体会当时情景,再加入自身的想象,感受诗人豁达、豪迈、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对待朋友的真心实意。)

三、对比探究,深化体验

1.学生讲述自己和亲人、朋友离别的经历,回忆当时的情景。

2.重温经典,看看《别董大》《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三首诗有着怎样的异同。

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三首诗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试着通过朗读来表现不同。

(本环节设计了两组对比:学生的亲身经历与课上学到的进行对比,三首古诗之间的对比,使学生深化了情感体验,真切地体会到人间贵在有真情在。)

四、迁移练习,积累内化

1.认读生字,指导书写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2.把诗句补充完整,进一步体会诗人用字的妙处。

(1)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

(2)李白乘舟()欲行,()岸上踏歌声。

(3)千里黄云白日(),北风()雁雪纷纷。

3.把三首古诗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抄写在自己的名言警句本上。

(在语文教学中,基础知识的教学是根基;迁移练习、积累内化,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抓住了这些教学环节,语文课才能真正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古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送别的诗篇。你还知道哪些感人肺腑的离别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悟。(学生说诗句,随机投影出示古诗,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2.指导朗诵。

3.播放《送别》,感受友情的温暖和力量。

4.选取本课学过的一首古诗,根据诗意画一幅画。

5.课外自己再找几首送别诗,用读古诗的方法,品读背诵这些送别诗。

(古诗教学不应局限在教材范围之内。将课堂上的内容延伸到课外,可以让学生扩大知识范围,体味我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兴趣和能力。)

教科版《古诗》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本文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想象其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认识课后3个生字,能够有感情地背诵这两首古诗。

3、背诵两首古诗体会诗的意境和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能力。

情感目标:本文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想象其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认识课后3个生字,能够有感情地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难点:背诵两首古诗体会诗的意境和感情。

教学流程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自由读诗,多读几遍,要读通顺,读流利。

二、对照注释,初步理解。

1、同桌交流,说说诗句的意思。

2、师适当讲解,大致理解就行。

三、感情朗读,体会意境

1、出示画面和节奏提示,让学生自主品读,同桌合作读读听听

2、师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帮助诗人能表达的思想感情,历代诗人对它的题诗

3、在熟读读的基础上背诵。

四、检查识字

五、练习

1、评一评

杜甫的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描写的春景与本诗描写的.春景有什么不同?(自由讨论)

生:杜甫的诗写花很多,千朵万朵来表现春天,这首诗没写那么多的花,而写了燕子。

生:这首诗写的是野生的花和草,而黄四娘家的花是自己种的。

2、想一想:乌衣巷繁荣时是怎样一种景象?

自由说,发挥想象力。

六、作业:背诵古诗

教科版《古诗》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了解三首古诗的大概意思,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3.认识双线格内的个字,会写田字格里的12个字。

难、重点:

1.读懂诗的意思,能背诵这三首古诗。

2.颂读古诗,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和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这三首诗的资料。

2.挂图或课件。

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课,介绍作者

A、板书并揭题,说说你知道的.王昌龄、杜甫的诗歌有几首?你了解他们吗?你知道戚继光吗?

B、介绍王昌龄、杜甫、戚继光,说说这些了解是从从哪里得到的?

二、自学诗歌,感知大意。

出示自学提纲,按提纲要求自学三首古诗歌。

三、合作讨论,解决疑难。

A、小组内朗读这三首诗歌,组长汇总组内读不明白的地方,组内讨论。

B、小组学习汇报:学习组长先报告讨论的是什么问题,通过讨论弄明白了什么,是怎么弄明白的?其他同学补充。

四、指导精读,启发想象。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积累内化。

(1)背诵三首古诗。

(2)“自选佳句”由学生自由选择,不做统一规定。

二、迁移练习。

(1)仿照戚继光的《马上作》,替北洋海军名将邓世昌也写一首《舰上作》,表达他的爱国情怀。如学生有困难,也可用填空形式完成。

(2)根据情景填写适当的古诗。

20xx年的春天,当一位中国记者踏上伊拉克的领土,面对葱葱的绿树和弹痕累累的墙壁,不禁想到了杜甫的两句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指导写字。

三、实践活动。

课后找王昌龄、杜甫的其他诗作读一读,背一背,并与同学们互相交流。

教学反思:通过三首古诗的学习,使学生对爱国诗有所感悟,对爱国诗人有了深刻的了解。

《教科版《古诗》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