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间滋味读后感(经典1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间滋味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人间滋味读后感1“人活着,就得有些兴致。我不会下棋,不爱打扑克、打麻将,偶尔喝了两杯酒,一时兴起,便裁出一张宣纸随意画两笔。所画都是‘芳春’——对生活的喜悦。”——汪曾祺《人间滋味》
有人这样评价汪老的《人间滋味》:生活有情处,人间滋味多。
是的,看汪先生的散文,就像看到了一个出落得与众不同的人,看到了她独特的修养和容貌,油然而生爱慕之心。
翻开书页,开篇的几行小字就把我吸引了:“凡事不宜苟且,而于饮食尤甚。”孟子说,喜爱美好的东西,是本性使然。孟子的这个观点正好也印证了汪老对美食的态度——汪老对美食是颇有研究的。
汪老到过不少城市,对于他来说,每一座城市都是一种味道的标志。
他把每一道菜都和那座城的风俗文化相结合,融进自己的饮食习惯里,蕴蓄了属于自己的饮食文化。一叶知秋,乐山见智,一个人的饮食习惯可以窥探到这个人的喜好和志趣。汪先生圆融豁达,生性随和,也许跟他的生活喜好有很大的关系吧。
都说一个人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正如汪曾祺所说:“一个人的口味要杂一点、宽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如此。”是的,把口味放开了,人走出去了,眼界自然也开了。
读罢全书,我尤其喜爱“四方食事,明心见性”这一篇章,其中讲中国各地有名的菜品,文字简单,很有生活气息。吃食原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源自生活,发乎生活。真正热爱生活的人,善于从这些细小的地方挖掘美好,就好像寻宝一样,在爱生活的人眼里,这个世界是很有趣的。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大多讲述花草林木,四方食事以及生活百态,他的文字里永远带着一股子烟火气息,平平淡淡的。我想他必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会在走过万水千山时记得:“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会在纷纷扰扰的世界里看到:“这些白茶花有时整天没有一个人来看它,就只是安安静静地欣然地开放着。”
其实生活很简单,不过是一茶一饭过一生,不过是有一花一叶相伴而已。生活也是很好玩的,只是你愿不愿意在生活的角落寻找乐趣,或者是你有没有期盼在人生的拐角发现一份惊喜。
我们或许真的'应该把生活放在心上,流露在日子中。也许在二环路街边的一份早餐,也许在冬日里一碗一个人的热汤面,都是生活带给我们的美好。可能下过雨的雾气蒙住了车窗,悄悄用手指画下的幼稚图画,或者趁没人注意一脚踩进小水坑里,眯眼看着水花四溅,这些都是生活中特殊的滋味。
人间滋味不仅是饭食的味道,更是对于生活的解读,酸甜苦辣咸绽放在舌尖,也存在于每一天的生活里。
但我想,若你怀有一颗汪曾祺一样热爱生活的心,你会觉得生活其实就是甜的。
人间滋味读后感2民以食为天,在写吃这件事上,向来不缺人才,古有苏轼大吃货,犹记得他写“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土人顿顿食薯芋,荐以薰鼠烧蝙蝠。初闻蜜唧尝呕吐,稍近蛤蟆缘习俗”。近来看汪先生的《人间滋味》,才渐渐明白吃货的背后都藏有热爱生活、眷恋生活的真性情!
很惊叹汪曾祺老先生对生活有如此细致地观察,敏锐地体验。娓娓道来有一点淡,汪曾祺老先生似乎更有味道,更有力度地讲述,不是炫耀,也没有说教,凭借的是那一种对生活的浓浓的兴趣和热爱。
汪曾祺不仅能写,而且还将其写得有滋有味,妙趣横生。这主要得益于他对生活对美食的热爱和关注。我们说一位作家的文章好,好在什么地方?是他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深刻,是我们所没有意识到的',再就是他写出了大家心里想到了,但却没有说出来的认识、道理和体会。就拿对五味的爱好来说,山西人爱吃醋,四川、湖南、湖北人爱吃辣,广东人爱吃甜,我们都知道,比如,“山西老乡爱喝醋,缴枪不缴醋葫芦”啦;火车一开入娘子关,响声就变成“喝醋”“喝醋”啦,等等。谁也没想到它们能成为写文章的素材。看起来,对生活的热爱,应该包括它的方方面面,自然“吃”也是一项重要的方面,“民以食为天”,是很有道理的。
在汪曾祺老先生的作品中关于饮食、地方描述的一些文字,读起来很有趣味。既有人间的气息,又脱离了生活的俗气。看他的作品,文字不急不火,对生活充满了无限的乐趣。他体验生活记录下感受,通过他的文字我们回味出一种清新的生活。他是江南人,是那块土地滋养了他的性灵。那种细腻的、温和的生活艺术,多么有个性。原来艺术中个性的保留是那么的重要。
看汪老写的饮食书确实是一种享受,美食在笔下成了一种艺术品,其实都算不上美食,每一种都是极具风情的小吃,简单而入味,让人愿意一遍一遍地读,文化的气息从文字间自然而然地倾泻而出,小日子的味道让人心生喜欢。 读起来甚是欢喜。
人间滋味读后感3闲来无事,便浅尝了汪曾祺老先生的《人间滋味》。若粗鲁地翻阅,便仅仅认为此书是一本“满汉全席”,而捧起细细地咀嚼,会品见不俗的乐趣。
让我记忆最深的,是那篇《端午的鸭蛋》,仔细品读,味蕾上都残留着咸鸭蛋的咸香,那诱人的高邮咸鸭蛋,质细而油多,孩子们还用络子挂起鸭蛋,为端午节增添了许些明亮的色彩。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咸鸭蛋,貌不惊人,但滑入口中的绵软,总能将人带进故乡的温情。咸鸭蛋,也许就是牵着远方孩子的络线,看不见,摸不着,但时时刻刻牵动着心中的念想。一个小小的鸭蛋上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咂摸出如此滋味?
食物具有不一般的力量,它总能勾起人心中的各种情感,亲情、友情、爱情,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食物和情感,总有藕断丝连般的.缠绵。
汪老先生用最朴实最纯粹的语言将祖国大江南北的美食娓娓道来,却更多的是让我们体会到各地的人文和情怀,人间最美的滋味一开始也许并不能获得你的青睐,但它的味道总是萦留在你的记忆中,在某个不经意间迸发,令人回味无穷。
“口味单调一点,耳朵差一点,也还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社会兴趣要广一点。”汪老先生在《吃食和文学》中写道。这对不能出门这些的这些日子,尤其有些启发。
在目前滋味隔离,足不出户就是为社会做贡献的日子里,不得不承认,我们确实丧失了不少往日的滋味。唇齿间少了街边小吃,应酬的酒水,电影院爆米花的味道,倒是多了几分自己炊饭的清香。在有限的空间里,发挥创造的想象力,保持对生活的热爱,清闲的生活总会多了几分滋味。
想象力如何发挥呢?例如在一碗热气腾腾的水煮面中搁几片蔬菜叶,成为了“农家风味”放上几条鳕鱼片,就成了“海景”,再淋上一勺辣椒油,便成为了“香辣农家海景面”呢,生活因你而有了滋味。
而这“ ……此处隐藏7139个字……一下,“这就和读书一样,我想你们都明白我想说的是什么了。”
人间滋味读后感13“谁人在微明中举火/最能温暖你的肠胃”
也斯的粥诗这样写道。他的食物散文也若此,“细语商量”,温熙动人。食物不是也斯创作的重点,但一定是重要的部分,因为专门关于食物,他已出版过两本诗集,一本小说。这次又有散文集,既非食家评点,也不关参肚鲍翅,重在讲述食物于记忆、人物、境遇、文学电影文本、东西诸样异类文化之间穿梭往来的故事,“散文的散步”。
也斯说过食物也是有灵魂的,“有时看到一枚水果、一棵菜、一盆用心做出来的食物、一篇好的散文、一首好诗,总令你眼前一亮,像看到一个出落得与众不同的人,有她独特的修养和容貌,让人心生爱慕,想一个生命也不容易完成她自己的个性,值得珍重”。珍重之风,一直见诸他的文字,而愈写,他的海阔天空、精灵鬼马也愈加融入通篇的温熙微明中去了。
写食物,更写面对食物聚在一起的那群人,有八方朋友,有菜园“农妇”,也有高人隐士,其各自携带的文化视野借食物暂处一席,错综广阔,“食物和文字不断旅行,做客的变成主人,主人有一天又变成客人”。流转之间,早过了千百出戏场,珍重之风,由是见诸也斯对眼前人物的用心,对生命之开阔的信任。他说过“小心文化偏食”,拿食物为例,则“随缘入座,由于不同机缘接触不同食物,同时也接触种种偏见,高尚和低俗、名牌和山寨、保守和激进,都可以各有偏见。我低头吃菜,饭桌上有高人也有隐士,能启发我的'都是我师。我也愿意对话,却不好为人师,也怕自以为义”。
既是作家也是学者,也斯的散文自然偶尔述及学术和理论,但仔细读来,理论和思想都融入生活常事,实是一名学者之难得。原来他说:“我对权威理论都带点调侃,不管什么名士金句,要在生活中考验过,落实到生活里才有用。人家讲理论我都会听一听,但更有兴趣看讲话的人怎样做人、生活上采取什么态度。”
一年以来,也斯身患一场大病。集中部分篇章作于生病之后,当其时,“素菜有余甘”,而他自称“生机病人”,一如继往“漫步尘世,观听往来”。他写“农家菜的故事”“蔬菜的秘密”,却不是“伤痕文学”和“疾病写作”,没有诉苦、伤感、特意的励志……有的是心物往来间的结晶,历久弥新、澹荡无休的人间色、香、味。
人间滋味读后感14本想看些有趣的书,无奈不足二十天的寒假实在不允许我乱读书,这次的读后感只好又写一次《人间滋味》了。
此前并未接触过汪曾祺先生的文字,但当我翻开这本书时却并不陌生。
就像家中亲切的长辈,像是爷爷,又像是外公,用平常的声音为你讲述他的往事。怕你觉得无聊,还特意从你感兴趣的食物切入话题。小时在高邮的无忧无虑与咸鸭蛋一起出现,求学时在西南联大的回忆总是萦绕着昆明汽锅鸡的香味,四处游历时的各色吃食也深深吸引着你的注意。你不自觉地忘记了时间,沉迷在故事里,从江南到西北,从食物到人生。
忽而想起了我的奶奶。
奶奶在我幼儿园的时候就和我告别了,我对她的印象淡到几乎要消失,但是她做的饭菜却让我印象深刻。五味鹅是小时候的年?狗沟拇名词,咸汤煮的包裹着糖块的汤圆是年初一的.午饭,放?味道浓郁的干鱿鱼的濑粉是平日里我的最爱……每次吃到这些充满了回忆的食物,我总会不由自主想起奶奶,那份在记忆中日渐模糊的情感又清晰起来。
食物果真具有不一般的力量,这是我读完《人间滋味》后最深刻的体会。它能勾起人心中的各种情感,亲情、友情、爱情,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食物与情感,总是藕断丝连般的缠绵。
对汪曾祺先生来说,咸鸭蛋总能勾起他对家乡的自豪与思念,而昆明的各家餐馆则总能让他回想起当年在西南联大挥斥方遒的青春,各地的吃食总是牵连着他四处游历的美好回忆。而对我来说,奶奶、外婆、妈妈做的饭菜又分别是不同年龄的回忆,从懵懂无知渐渐长大,不同的味道陪伴我走过风风雨雨。
食物不仅是一种生活必需品,更是一种情感寄托。不论是家常便饭还是山珍海味,街头小吃还是玉盘珍馐,在满足我们的生理需求的同时,寄托着我们或浓厚或淡薄的情感。
食物又像是守护神。那些我们已经遗忘了的情感,食物替我们守护着,默默等待着被再次唤醒的那一天。
这就是食物所具有的不一般的力量,只需一口便可以唤起沉睡的记忆。这就是食物的伟大之处,只需一口便可以使人泪流满面。
食与情,缠缠绵绵。
人间滋味读后感15最近,读了汪曾祺老先生的《人间滋味》。当初,只为写批注而读,并没多少“滋味”可言,然而,当我前几天得了肠胃炎,过着“禁食”般的日子时,却顿悟了书中的滋味。
《人间滋味》写了许多家常小菜、地方风味,无论是萝卜、豆腐、马铃薯,还是火腿、腊肉、东坡肉,都很常见,似乎都算不上人间美味。也不知道是我喝了几天白粥,吃了几天白饭,到了一谈白粥白饭就反胃的地步,还是汪老爷子的文章是用魔杖写的,读来却让我垂涎三尺。
这也让我想起清代袁枚写的《随园食单》。无论是《杂素单》的豆芽、菠菜、豆腐皮,还是《小菜单》的莴苣、酸菜、酱王瓜,其实都不是什么山珍海味,只是家常小菜,却也让人看了口水直流,还成为许多人争相仿效的“菜谱”。
这古今两本书只写家常,却又引人入胜,为什么我平常吃着同样的食物,却完全感受不到其中的美味,如今饿了几天,突然就深有感受呢?也许是因为心的不同。
平时,心中装着其他,吃的时候不能细细品味,食山珍也无味;而这几天饿久了,心也静下来了,吃的时候也能细细品味,连白粥也能吃出味道。以一颗“静心”品味人间滋味,这也是本书“滋味”的来源。
“每临大事有静气”,这是担任同治、光绪两代帝师的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翁同龢说的。有“静心”、“静气”的人,不仅能品味人间美食,更能以一颗平静的心面对人间百难。若韩信没有“静心”,怎么可能忍受胯下之辱,并在井径背水一战?怎么可能水淹龙且三十万大军?怎么可能为汉朝打下半壁江山?正是有了这颗“静心”,他才能“置之死地而后生”,才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行于左而目不瞬”,名垂千古。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要有一颗“静心”,遇事从容,处变不惊,沉着冷静,以平常心看待世间万物,以“静心”品味人间百味。
佛曰,“相由心生”,百味,亦由心生。
这是苏文军同学在晚修课上完成的作文。作为一篇读后感,文军的文章不同于一般的同学的“阅读经历——介绍作者——概述作品——联系实际”结构。他从得肠胃炎中反观阅读经历,纵向得出作品给他的启示,从汪曾祺的《人间滋味》到袁枚的《随园食单》,横向比较作品的异同,得出“以一颗‘静心’静心品味人间滋味”的结论后,又引用翁同龢的名句以及韩信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文军在学习上是个有主见的勤奋的男孩。反映在写作上,他也是一个尊重自己内心,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的作者,也是个有阅读、有积累的学生。记得上学期讲《周亚夫军细柳》时,一讲完课文就让学生试背全文,结果文军一字不落地背下来了。一问才知道,原来还没学课文,他就先背下来了。如果文军能一直保持并发扬这种精神,相信他以后的路会走得更远更稳。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