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8篇[优]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学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尝试让瓶子发出声音。
2、探索将不同的材料放入瓶子中摇动后会发出不同声音。
3、积极参与活动,体验与同伴共同活动的乐趣。
教学准备
1、每位幼儿瓶宝宝一只、小篮子人手一个。
2、黄豆、绿豆、沙子、小石子、杯子若干。
3、幼儿熟悉的《大雨和小雨》歌曲。
教学过程
1.玩一玩,发现瓶宝宝的不同之处。
师:今天有个小客人到我们小三班来了,可是他们很害羞藏起来了。我们一起把他们请出来吧,你们看他是谁呀?(瓶宝宝)和瓶宝宝打个招呼吧!(你好,瓶宝宝)
师:你们的瓶宝宝啊也藏起来了,藏在了凳子下面。现在请你们把他请上来,和他一起玩一玩。
你们的瓶宝宝和老师的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老师的瓶宝宝会唱歌,你们的会唱歌吗?(不会)
老师的瓶宝宝为什么会唱歌呢?原来老师的瓶宝宝里怎么会有东西。
老师的瓶宝宝里面有东西,所以会唱歌。你们的里面没有,所以他不会唱歌。你们想让自己的瓶宝宝也来唱歌吗?现在,把瓶宝宝送回去,送到凳子下面去。
2.做一做,尝试让瓶宝宝发出声音。
(1)师:你们看老师带来了什么?(教师出示材料: 有黄豆、绿豆、沙子、小石子。)
师:现在啊就要来喂瓶宝宝吃东西了(要求:一只手拿好瓶宝宝,另一只手用勺子将材料慢慢的放进瓶宝宝的肚子里,放好了要记住把瓶宝宝的帽子戴戴好。每个瓶宝宝只能吃一种东西,挺清楚哦只吃一种。
(2)你们想自己试一试吗?抱着你的瓶宝宝轻轻地到后面的桌子上去喂瓶宝宝吧。(所有小朋友到后面的桌子上去试一试。)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并鼓励幼儿摇一摇、听一听,瓶宝宝会发出什么声音。
(3)完成的小朋友抱着瓶宝宝回到自己的椅子上了,你的瓶宝宝会唱歌了吗?(瓶宝宝有声音了,好像在唱歌。)
(4)所有小朋友摇动瓶后师说:你们的瓶宝宝都会唱歌了!现在啊,瓶宝宝累了,我们把它放到小床上休息一下,好吗?
3.猜一猜,探索将不同的材料放入瓶宝宝中摇动后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师:×××,请的你瓶宝宝到前面来唱首歌 (摇一摇)什么声音啊(哗啦啦、哗啦啦),我们一起猜猜看,他的瓶宝宝里面到底放了什么东西?你的瓶宝宝里面放了什么?(黄豆)还有谁的瓶宝宝里也放了黄豆,放黄豆的瓶宝宝一起来唱歌(哗啦啦、哗啦啦)
师:还有谁的瓶宝宝唱的歌是不一样的?XXX,你来试试。(摇一摇),我们一起猜猜看他的瓶宝宝里面放了什么东西呀?(沙子,莎莎莎、莎莎莎)还有谁的瓶宝宝里也放了沙子,放沙子的瓶宝宝一起来唱歌(莎莎莎、莎莎莎)
师:×××,你的瓶宝宝里面放了什么?我们听听看,放了绿豆的瓶宝宝是怎么唱歌的?(淅沥沥、淅沥沥)谁的瓶宝宝里也放了绿豆,放绿豆的瓶宝宝一起来唱歌。(淅沥沥、淅沥沥)
师:×××,你的.瓶宝宝里面放了什么?(小石子)小耳朵竖起来听听看他的瓶宝宝是怎样唱歌的?(哐哐哐、哐哐哐)
这几个瓶宝宝唱的歌一样吗?(不一样)小朋友动脑筋想一想为什么他们唱歌的声音不一样啊?
小结:原来啊,瓶宝宝里面放了不同的东西,摇一摇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唱不一样的歌。
4.跟着音乐摇一摇,体验成功的乐趣。
师:现在让“瓶宝宝”和我们一跟来表演《大雨和小雨》吧。
大雨唱歌的声音是怎样的?我们就要让瓶宝宝唱的响亮一点,用力地摇。
小雨唱歌的声音是怎样的?我们让瓶宝宝唱的轻一点。
(引导幼儿分别根据大雨和小雨的轻响尝试改变摇动瓶宝宝的力度)
幼儿一起跟着歌曲摇动瓶宝宝边唱歌边跳舞。
5、结束活动
师:瓶宝宝和我们玩得很累了,我们送他回小篮子里休息一下吧。
科学教案 篇2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鸡蛋的外形特征和内部结构。
2、愿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鸡蛋若干。
2、每组一盘打开的鸡蛋。
3、幼儿活动材料第一册15页。
活动过程:
一、讲述故事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1、听老师讲故事《鸡妈妈和她的蛋宝宝》。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认真的来听听,
(老师讲述故事一遍)。
2、谁能告诉老师故事的题目是什么?(请个别幼儿来回答)。
3、故事里都讲到了谁?(鸡妈妈,猫妈妈......)
4、鸡妈妈为什么伤心?(因为它生了一个宝宝,没有小手小脚,不会
叫妈妈)。
5、后来妈妈还伤心吗?为什么?(不伤心了,因为它的宝宝小鸡也会说话,叫妈妈了。)
二、与幼儿一起探索鸡蛋的秘密。
1、鸡蛋真的好神奇,它里面会钻出小鸡。鸡蛋变成了小鸡,你们想知道鸡蛋的秘密吗?
2、观察鸡蛋的外形特征。
师:鸡蛋是什么形状的?(椭圆形)。鸡蛋是什么颜色的呢?(白色的)。
师:谁想来摸摸看,鸡蛋摸起来是什么感觉的?我要请坐好了的小朋友来摸一摸。(摸起来是滑滑的。)
3、观察鸡蛋的内部特征。引导幼儿观察打开的蛋。
师:小朋友想不想知道鸡蛋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呢?(想)。鸡蛋的壳很
薄,我们要轻轻的拿起轻轻的放下。
师:小朋友你们看到打开的鸡蛋是什么颜色的?(白白的,黄黄的。)
师;白白的和黄黄的分别是什么呢?(让幼儿知道白白的是蛋白,黄黄的是蛋黄。)
小结:鸡蛋里的蛋白和蛋黄是很有营养的,我们吃鸡蛋的时候要把蛋黄和蛋白一起吃。
三、结合幼儿活动材料,让幼儿初步了解蛋黄和蛋白对小鸡成长的作用。
1、我们人吃了鸡蛋很有营养,可以长的壮壮的。它对小鸡来说也可以提供丰富的营养。
2、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解。
活动反思:
《鸡蛋里的秘密》是一次科学活动,活动以故事“鸡妈妈和她的宝宝”作为引子,让幼儿产生探索的兴趣。了解鸡蛋的外形特征和内部构造,愿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 ……此处隐藏3517个字……车、压路机、挖土机等)
2、欣赏图片(餐车、汽车、自行车、旅行箱、大吊车、压路机、挖土机、溜冰鞋、滑板车、黑板、钢琴……)
3、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都装有轮子,轮子的用处真大。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发明一些有轮子的东西呢?
四、发明创造有轮子的`东西有多种方式供幼儿选择:
①画:把自己的想法画下来。
②做:用多种材料制作。
③说: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伴和其他人听。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科学教案 篇8【活动目标】
1、知道真丝织物与蚕丝的关系。
2、知道抽丝的简单步骤,学习抽丝的基本方法,探索一根丝的长度。
3、知道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及对人类的贡献。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5、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活动准备】
1、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蚕茧,一杯热水,小苏打,小竹条,几种绕丝的工具:纸筒、缠线板等。
2、有关养蚕知识、抽丝录像、真丝织物图片(课件)
3、丝巾一条,几种绕丝的工具。
4、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了解蚕丝的作用
1、出示丝巾后观看真丝织物图片
说说这条“丝巾”是什么材料做的?(幼儿猜想)
2、教师总结
这条丝巾是这种叫蚕丝的材料纺织而成的(出示蚕丝)
蚕丝是一种优质的纺织原料。
3、蚕丝还可以做什么呢?
(1)幼儿猜想后观看真丝织物图片
(2)幼儿再次回答:蚕丝可以做领带、衣服、被子等。
二、交流讨论蚕丝的来历
1、谁知道蚕丝怎么来的?
幼儿回忆已有认识:蚕丝是蚕吐出来的。(蚕茧只是蚕蛹的保护体)
2、观看有关养蚕图片
3、教师总结
三、抽丝活动
1、观看录像,初步了解抽丝方法
(1)想一想人们是怎么把蚕丝从蚕茧内抽出来呢?
(幼儿猜想抽丝的方法并实践)
(2)小朋友讲了许多蚕丝从蚕茧内抽出来的方法,蚕茧究竟是怎么变成我们所需要的蚕丝的呢?(观看录像)
(3)请幼儿说出蚕丝从蚕茧内抽出来的具体方法。
教师总结:
蚕丝从蚕茧内抽出来的具体方法,
摘乱丝——制溶液——浸泡——挑丝头——抽丝。
我们把对蚕茧进行处理变成丝这个过程就是抽丝的过程。
2、指导幼儿抽丝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当一回抽丝工人,我们来抽丝。
具体方法:我们一边看录像,一边学习每个环节的具体操作方法。
(1)摘乱丝(看录像)
提问:现在谁来做个小老师,向大家介绍怎样摘乱丝?
(个别幼儿操作)。
(2)制溶液:是将小苏打浸泡在热水里。
这个溶液是小苏打溶液。
这个溶液内小苏打的含量不同、溶液温度高低都将影响蚕茧抽丝效果。
由于温度比较高,所以热水就由老师来倒。等会在操作中我们必须要注意安全,别被烫伤了。
(3)浸泡:
让蚕茧浸泡在热水里充分浸泡,为了充分浸泡可用筷子把蚕茧压入水中(出示图片),直到蚕茧表面有一些绒毛出现为止。
浸泡时间大概为1分钟。
(4)挑丝头抽丝:
师:当我们挑丝时发现有好多条蚕丝一起粘在上,此时,就需要我们把蚕丝进行整理,并找到丝头。
(5)有什么好的方法?
幼儿自由发表抽丝挑丝头的`方法,并作好记录(用表1)
请看整理蚕丝的录像。
3、幼儿示范抽丝
学会找丝头抽丝了吗?老师这里刚好还有一个浸泡好的蚕茧,谁来试试找出丝头,请幼儿来做。
4、指导缠绕
当我们找到丝头以后,我们要将丝线粘在绕丝的工具接着开始缠绕。
(幼儿说一说自己猜想缠绕工具,并作记录。用表2)
5、幼儿小组抽丝活动
(1)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抽丝吧,但老师有一个几个要求:
比一比哪个小组抽的好、抽的长;
安静操作,当音乐响起活动停止;并在音乐声中整理材料。
(2)幼儿操作,并做记录,教师指导操作方法。
四、交流各小组绕丝工具与挑丝的方法,知道几种缠绕工具的好处与坏处。
1、大家都把丝抽了出来了,但是大家缠绕用的工具不一样,请每个小组介绍本小组的工具,
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幼儿讨论原因)调整自己的记录。
2、请每个小组介绍挑丝的方法,哪种方法最好,并调整记录。
3、教师总结
我们的抽丝还真得离不开耐心、细致。蚕丝是最长的天然动物性蛋白纤维,
是高级的纺织原料,被称为“纤维皇后”。一般的蚕茧长度都在1000—3000米之间往往要用很多的时间才能抽完。
古代人们为了解决抽丝时间长的难题,他们创造了各种抽丝机器。
【活动延伸】
1、测量蚕丝长度并作记录。
2、相关知识与其他幼儿共同分享。
3、鼓励幼儿到科学角继续学抽丝的方法,探究抽出好丝的方法。
4、要求家长配合帮助幼儿查阅蚕和蚕丝的其他用途的有关资料,了解丝绸之路的由来。
【活动反思】
《我们来抽丝》是第二单元的第三节内容,课本上要求学生在养蚕的基础上对抽丝地得过程进行体验,并了解丝织成绸的过程。因为本地的气候条件不适合养蚕,所以没有让学生体验的机会。但是为了充实课堂的内容,在设计时由嫘祖发现蚕能抽丝的视频短片引入使学生了解到我们的先民在距今5000年以前就懂得了养蚕,缫丝、织绸的技术,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短片中提到一千只蚕一生要吃25到30公斤的桑叶却只能吐0.5公斤,并引用唐代诗人的诗“昨日如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使学生了解到蚕丝的珍贵。提到丝绸我们都会想到丝绸之路,通过一段资料使学生简单了解丝绸之路对中西文化的影响。丝绸对我们的生活和文化有这么深远的影响,那么蚕茧是如何缫成丝并织成绸的呢?再通过一个短片使学生了解缫丝——浸泡——络丝——并丝——捻丝——卷纬——整经——织造的过程。视频结束后使学生对短片中提到的八个步骤进行排序。
本节课的内容很紧凑,学生对这些内容也非常的感兴趣所以当课程结束时学生对本课的内容都掌握的很好。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