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美术教案模板汇总10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美术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术教案 篇1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1)欣赏《神话》片段,你知道影片中,守卫的是什么陵墓吗?
秦始皇陵园是一座古代文化的艺术宝库。高大的陵墓和神秘的寝殿,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你了解到了哪些关于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知识?陶俑是什么呢?陵墓中为什么有这么多的陶俑?
陶俑:俑是用于陵墓中陪葬的明器,以陶、木质最为常见。在奴隶社会时,奴隶主死后,所有的奴隶都得殉葬,非常的残忍。春秋战国时期,丧葬制度发生重大变化,用“俑”代替活人殉随葬。
2.欣赏秦始皇陵陶俑:
(课件图片展示)
(1)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陶俑是我国陕西西安临潼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246年,历时39年,是目前已知的中国封建社会规模最大的一座帝陵。秦始皇从13岁继位后,便开始为自己建造陵墓。统一六国后,又从全国各地征调70万人建造陵墓,直到秦始皇死时,陵园尚未完全竣工。秦始皇帝陵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请看屏幕。秦始皇陵墓是一座结构宏大、富丽堂皇的地下王国和巨大的珍宝库。其中秦兵马俑的发现被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堪称“世界第八大奇迹”。
课件:秦始皇陵兵马俑总体分布图。
(2)兵马俑是秦始皇陵东侧的一组大型陪葬坑。1974年3月29日,当地农民挖井时,偶然发现了一号兵马坑。以后相继发现了二号坑和三号坑。整个俑群寓静于动,给人千军竞发的感觉。这些数量众多、与真人真马大小相似、并围绕同一主题展现的艺术群雕,向后人展示秦始皇气吞六国、横扫八荒的惊人气魄。他的恢弘气势、安详的姿态、肃穆的表情向后人诉说秦王朝的强大,表现了秦朝人的聪明才智。让我们一睹它们的风采:
播放《古今大战秦俑情》片断,领略秦始皇陵兵马俑气势磅礴、威武雄壮的军阵场面。
(3)欣赏不同姿态的陶俑。
秦俑的艺术特色:崇尚写实、手法严谨,性格鲜明、形象生动。在总体布局上,利用众多直立静止体的重复,造成排山倒海的气势,使人产生敬畏而难忘的印象。
这些兵马俑大体上都是经过精雕细刻的,从已出土的1000多个陶俑陶马来看,无一雷同。陶工匠施展塑、堆、捏、贴、刻、画等雕塑技法,从体、量、形、神、色、质等方面追求艺术效果,造型逼真,维妙维肖,栩栩如生,看上去非常精美,给人明快、深沉、博大、壮观、精美的印象。仔细观察,不同的武士俑在神态、动态、衣着上有什么异同?选择喜欢的陶俑分组讨论:跪射俑、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立射俑。每组学生推选代表发言,小组成员补充。
老师小结补充:课件。
跪射俑造型的特征:跪射俑大多数出土于二号坑,这种俑在秦俑坑中显得很独特,因为是跪姿,故其高度在1.20米左右。在跪射俑的塑造上,可谓匠心独具。把跪射俑的形体塑造得非常精美,惟妙惟肖,力求使静态的雕塑给人以动的感觉,其姿态优美,英俊潇洒,神态庄严,目光炯炯有神,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左侧挽一个发髻,髻根用朱红色带束扎。足登方口翘尖齐头履。从一鞋底外露处可以看到,鞋底的针脚因为人着地后摩擦的轻重而疏密不同,其绳结痕迹清晰可见,其写实性表现得淋漓尽致。甲片随着身体的扭转而流动,衣纹伴着体态的变化而曲转。脚上的鞋子随着脚掌的着地而折曲,衣服的纹理也伴随体态的变化而曲折飘浮。种种富有韵律感的线条,烘托着人物的动态,使人物形象更有真实感。上身挺直,臀部紧贴左足跟,从而使身体的体重落在右膝、右足和右足尖上。当射击时,则重心稳,用力省,容易射中目标。跪射俑是兵马俑中的精华,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杰作。神态威严的将军俑。
将军俑是目前俑坑中级別最高者,在战争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秦俑坑中将军俑非常少。将军俑和军吏俑、一般士兵的最大区别是:将军俑头戴雕冠,军吏俑头戴版冠和云长冠,一般士卒则没有以上两种帽子,只是戴介帜或束发挽髻。将军俑除以上特点外,还身材魁伟、高大,上身戴有领花、肩花。将军俑穿的铠甲的主要特征是甲片小。制作精致,色彩艳丽。褐黑色的甲朱红色的联甲带;甲衣周围的花边在白色的底上绘着绚丽的几何形图案花纹。前胸及后背、双肩,有几朵彩色花结,华丽色彩,显示了等级的尊贵。
(4)赏析铜车马。
请学生简单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有关铜车马的知识。
老师补充小结:
铜车马1980年出土于秦始皇陵封土西侧约20米,约7米多深的地方。车共两乘,经复原大小约为真车、真马的二分之一。二号铜车马是四马鞍车(即坐乘的车),车马全长317厘米,高106.2厘米,为凸字形,分前、后二室,其间以车相隔,车舆上有穹窿形的椭圆形盖子,车厢分前后两部分,左、右、前三面各有一窗,后有门,门窗可灵活启闭,前室为御手所居,内跽坐一御官俑,后室为主人所居。车舆内外绘有变形夔龙、夔凤纹、流云纹及各种几何形图案花纹。二车皆双轮、单辕,由四马驾车,车上各有一名御手,铜御官俑戴冠佩剑坐于前室,挽具齐全,有的用金、银装饰。车通体彩绘有卷云纹、云气纹和几何纹图案。车、马、俑部件均由铸造成型,再经多种工艺加工和组合,其饰件的金银细作工艺十分精湛。该铜车马结构完整,装饰华丽,是研究秦代舆服制度、单辕车系驾方法和冶金铸造技术的重要实物。被誉为“青铜之冠”的铜车马让人们一睹始皇帝銮驾的非凡风采。根据出土地点和车辆造型分析,这可能是秦始皇后妃所乘之车。专家们认为,这是我国考古世上发现的最早、体形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铜制车马,对研究我国秦代冶炼与机械制造技术、车辆结构等具有级重要的历史价值。
3.学生练习。
(1)作业要求:尝试用浮雕的方法临摹一个自己喜欢的武士俑的面部或防止一件喜欢的兵器。
(2)巡视辅导。
(3)作业展评。
4.课后拓展。
(1)欣赏缩小的陶俑工艺品。
(2)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中的兵器。
(3)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千古之谜。
(4)对陶俑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欣赏各年代的陶俑,收集关于陶俑的邮票。
美术教案 篇2设计意图:
基于在大自然中会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让幼儿通过发现大自然中事物的特征,引导幼儿用语言、动作等描述它们的形状、形态等,并且让孩子用手制品以及用轻粘土这种好玩的材料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如何让把孩子们对海洋生物的浓厚兴趣结合到艺术活动上,让孩子们从活动中积累生活经验(了解八爪鱼的生活习性),从中让孩子感受到快乐和满足。
活动目标:
1、根据已有经验,说说自己印象中的八爪鱼。
< ……此处隐藏6903个字……壶”,指的就是这类器物。回到问题:
1、为什么称其为青铜时代?
公元前八世纪的商代和西周初期,青铜工艺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显示冶铜铸器工艺阶段的到来,标志着人类文明历程的一个新时代。
2、青铜器是实用品吗?
是,实用美术,顾名思义,一是实用,二是美观,现在因为年代久远,成为古董文物。
3、从下面选项中选择一词概括青铜器带给我们什
么样的美感?
①柔美②优美③壮美④凄美⑤狞厉美
因为青铜器是生活用品,同时又是兵器或礼器,所以
它具有一定的震慑作用,所以他是一种狞厉美。
(设计意图):
通过对青铜文化的学习,了解这一古老器物的造型特点,造型题材以及它的多种作用,学生对于这一陌生又古老的青铜器物有了更新更准确地理解,同时也了解了商周时期的社会审美,社会发展程度。
二,唐代人物画
接下来我们进入唐代人物画阶段,同样的,边看边思考:
1.你从唐代的绘画作品中看到那些信息?
2.唐代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3.唐代社会崇尚什么样的审美观念?
有一首诗,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蚕妇,宋,张俞)
这里的罗绮者,罗绮人物指的就是:身穿绫罗绸缎的宫廷贵族
a簪花仕女图
画面描绘的是五个宫廷贵妇在庭院中游乐的场景,全卷共分为:采花,赏花,漫步,戏犬
b捣练图
这幅画的名字大家再熟悉不过了,“练”是一种丝织品,刚织成的时候质地坚硬,需要经过沸煮,漂白,再用杵捣,才会变得柔软洁白,全卷按照劳动工序分为:捣练,缝制,熨练。
第一幅描绘的是四个人用木杵捣练的场景,第二幅中一个人坐在地毡上线,另一人坐在木凳上缝制,第三幅是几人熨烫的场景,还有一个顽皮的小女孩,在布下面窜来窜去。画家采用“散点式”构图,不仅生动地图解了这一劳动场景和工序,还注重了细节的刻画,比如捣练时上挽的衣袖,扯练时为了用力的微微的后倾,几个小孩的穿插,还有唐朝熨斗的受热过程,使整个画面人物与场景都真实生动,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一个是隋代人物造像,一个是唐代人物造像,不同时代的审美标准。
回答问题:
1你从唐代的绘画作品中看到那些信息?
色彩鲜艳,线条流畅,构图讲究,显示了唐代高超的绘画艺术水平,同时生动地体现了当时社会高度繁荣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染织技术等,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
2唐代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是我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其影响之大,以至于现在华人在国外居住的地方还叫做“唐人街”
3唐代社会崇尚什么样的审美观念?
以胖为美,代表人物——杨玉环
(设计意图):
以最典型的唐朝人物画,引申出画面表现出的多种文化内涵,比如政治,经济,绘画,纺织技术,审美水平等,再联系学习过的历史知识,就能够非常直观和准确地从画面上看出整个的唐代社会。从而达到了解“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这一主题。
三,建筑文化
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体现出的人文内涵也是不同的。
问题:
1.说一说这些建筑是哪个国家的?说一说他们不同的建筑风格。
2.这些建筑体现了什么样的文化与?强调了什么?
a白云观
道教是的本土宗教,道观更是对佛寺的模仿,以砖木结构为主,建于山林之中,体现了人与自然融合的哲学。白云观有“全真第一丛林”的`美称,是北京最大的道观,也是古代北方道教的中心。
b伦敦圣保罗天主教堂
建于城市,采用的是石料和水泥,并沿用了古希腊的的立柱和罗马穹隆顶,高耸的尖顶将人的意识引入导入天国,当你站在这样的一个地方,阳光透过玻璃窗,投射到你面前的是五彩斑斓的光芒,你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设计意图):
通过中西方建筑的对比,了解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审美标准是完全不同的,不同的艺术主题表现出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审美标准和理想形象。
四,服饰文化
郭沫若说:衣裳是文化的象征,是的形象。
请思考:
1.你从服装的演变中看到什么?
2.服装美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欣赏中提问和解答问题
a晚清女装:中式,布料,缠足,反映了当时传统文化的强烈影响
b民国女装:中西式,小皮包,烫发,反映出当时社会已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女性在一定程度上从家庭走向社会
猜一猜哪个时期的照片?
三十年代:剪发盛行,发式多变,旗袍更是进入盛时,称为女装的代表
c时尚女装:现代社会,生活质量被提到首位,品味和格调使得我们的着装更加多元化,个性化
从服装的演变,我们能够看到社会的大变革
(设计意图):
服装体现了一个社会的审美标准,从服装能看到清末民初,到现在现代社会一路服装的变革,以及女性所展现出来不同的风貌,都能使学生感受到文化影响了服饰,服饰代表了文化。
从青铜文化,唐代人物画,建筑文化和服装文化四个部分来分析美术作品通过不同的载体来体现和表达出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信息.
感受与实践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存世的唯一一幅珍品,被称为“活化石”,它生动地展现了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描绘了清明时节汴京的繁荣景象,是当年汴京繁荣景象的见证。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昨天对于今天来说,就是今天的历史,《清明上河图》就是一幅看得见的历史,现在请你表现现代都市,你将采用哪些元素?一些提示,街道的景象,建筑,人的面貌……等等
(设计意图):
清明上河图就是一个典型直观的描绘了社会生活的艺术作品,学生会按照清明上河图的指引,用构思绘画的方式来表现现在的都市生活,用实践的方式来理解“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课后:
通过学习,大家是不是了解了“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这句话的含义,在人类没有创造文字之前,我们对历史的了解就是通过一些造型实物,比如:雕塑,绘画,工艺品等,即便是有了文字之后呢,我们仍然需要通过造型实物来给与直观的印证,所以,一件美术作品不仅具有美学价值和实用性,它的造型和形象因素同时向我们了一个地域,一段时期社会的文化及诸多方面。
(设计意图):
告诉学生美术与人类文化的传承关系,使学生善于观察,并且体会不同的造型实物能够表现不同的文化特征,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力和联系多学科的思考能力,形成一种良好的美术欣赏习惯和发现各种关系的综合思维能力。课后反思:通过对一些作品的欣赏、比较,学生理解美术与社会、美术与历史、美术与文化的关系,对《美术作品以他独特的方式承载、展示人类文化的观点》有初步的理解和认识。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