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教案

时间:2025-11-06 10:57:11
《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屈原列传》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屈原列传》教案1

【学习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2、理解司马迁在叙事中融入大量议论的用意,鉴赏作者将屈原生平放在楚国日趋衰亡大背景下来展现的叙事艺术。

3、体会司马迁寄托在屈原身上的情感,进而了解司马迁表现出来的抗争精神和进步观点。

4、能联系已学知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熟练掌握文言句式与词语的活用、通假、多义现象。

5、正确理解并培养高尚的理想与人生价值观,培养勇于面对困境,百折不挠、不懈追求的精神。

【重点难点】

1、理清层次结构,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理解司马迁在叙事中融入大量议论的用意,鉴赏作者将屈原生平放在楚国日趋衰亡大背景下来展现的叙事艺术。

2、体会司马迁寄托在屈原身上的情感,进而了解司马迁表现出来的抗争精神和进步观点。

【教学过程】

一、回顾前文:上节课中,我们一起了解了屈原悲惨的一生,从司马迁的评述中感受到了他的高洁品行、坚贞人格,作者对他的赞美和悲叹充溢在字里行间。我们先来对上节课的作业进行一下反馈。

二、学习任务分析

(一)知识要点

1、关于史传“变体”:

这篇史传的显著特点,就“以议论行叙事”(明茅坤语),所以前人说它是“太史公变调”,即史传中偶然出现的一种“变体”。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历来一般认为,是司马迁为了便于寄寓自己个人的“政治幽愤”。这从这篇传记所写屈原的事迹,不过片鳞断爪,仅够勾画他一生大体轮廓就可看出来。所幸的是屈原的作品却流传下来了,可以充分运用它来写出屈原崇高的精神境界。所以这篇文章的基本写作特点,是以粗笔写“形”,以工笔写“心”,研读时一定要把握住这一特点。

(二)承担的单元任务

作为《史记》当中一篇较独特的纪传体散文,本文有着独特的叙事艺术。仔细品读,感受作者于叙事中融入大量议论,叙评结合,论中有情的叙事艺术,理解作者寄托在屈原这一形象上的情感,培养我们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第二课时

三、学习活动

(一)作业反馈

1、司马迁为屈原所作的这篇传记,别具一格,字里行间洋溢着浓厚的赞颂、同情、悲叹之情。请大家仔细体味,各举一例,并具体分析说明抒发了什么感情。答案:

(1)赞美:“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赞美屈原杰出的才能;

(2)悲叹:“屈原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国家危难之际,屈原依然眷顾楚国,心系怀王,不忘欲反,存君兴国,却最终也没能被召回。字里行间,能读出司马迁对屈原不幸遭遇深深的悲叹和同情。

2、请从课文中提取有效信息,也可结合课外资料,为屈原整理一份简略的人物年表。

屈原简略年表

时间事件

前340年,一说前339年正月初七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省宜昌市)

前319年升任楚怀王左徒

前314年因谗见疏,被罢黜左徒,任三闾大夫

前313年第一次被流放(汉北地区)。

张仪破楚齐联盟,楚怀王两次兴师伐秦,均败,汉中郡沦陷

前311年出使齐国。回楚时,张仪已被放走,他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后悔,派人追张仪,未果。

前299年从汉北的流放地返回,力劝怀王不要赴秦国会:“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不听,被扣秦国。

前296年楚怀王死于秦。屈原被免去三闾大夫之职,放逐江南。

前295年屈原到达长沙,遍览山川形势,甚起宗国之情。

前278年,大约楚顷襄王二十一年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终年62岁左右。

(二)文本解读

如之前所说,这篇史传虽然以叙事为线索,但是抒情和议论的成分十分浓烈,远超记事和叙述。在这篇文章里,司马迁按捺不住自己的激情,肆情的赞扬与批判,发表着自己对历史的心声。其中,他插入了两篇文论,一评《离骚》(第三段);二评君王(第八段)。

本节课主要来欣赏本文这种“叙议结合”的叙事艺术。先来看一下第三段评述《离骚》的内容。

【思考1】阅读第三段回答,本段主要是从哪些角度来评《离骚》的?

从四个方面评价离骚:

1、创作原因: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1)创作的原因是“忧愁幽思”,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故而生怨。当忠为奸害,正为邪曲,一腔悲愤凝于笔端;当人“上呼苍天”,“下呼父母”,困顿倦极之时,《离骚》也是生命中最本真的呼唤。行文的字里行间,寄寓了作者对屈原深切的同情。

(2)“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

“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报任安书》

这是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屈原借助《离骚》抒发幽愤,司马迁又借屈原泄其块垒。后人评“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于此可见。

2、作品论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评价了作品的的风格;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评价了作品的内容、宗旨;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评价了行文特点;

3、作家论:读《离骚》,能想见屈原其人。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司马迁在这段话中,把作品的秀美文辞与作者屈原的“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的高贵品质联系起来,二者互相辉映,浑然一体。

就段内来看,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高度评价了《离骚》,并推文及人,归结点是屈原的志行可“与日月争光”。就全文来看,这段议论是全文纲领。由“信而见疑 ……此处隐藏77056个字……用芳香之物;由于他行为端正不苟,所以作品中表达他即使至死也不为谗谄小人所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至“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让学生明确:“自疏”以下五句,表达的意思重复,而且句式、节秦不很协调。所前人考证,可能有“异文窜入”,加上词语解释,说法甚 多,是全段的难点。因此,我们只要借助注释,大致弄清文意就行了,不必追求译得很顺畅。

关于这段的行思路:

——让学生明确:就段内来看,作者的目的是借评介《离骚》来论述屈原的伟大人格,归结点是指出屈原的志行可“与日月争光”。因此,写创作缘由,特别揭示“疾”、“穷”、“怨”三字,其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更为眼点句;写《离骚》内容和创作特色,特别指出其“明道德之崇高,治乱之条贯”,而归结到赞美屈原“志洁行廉”。就全文来看,这段议论是全文纳领。由“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引出文章的第二大段写屈原的去留关乎楚国命运;由“志洁行廉”引出第三大段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自沉汨罗。

(四)、重点研读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的段节;重点研读与渔父对话的段节;三处议论的小结。

重点研读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两段。

关于文意、难句的疏通:

“屈原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让学生明确:“虽放流”,意为“即使流放在外”。有人解释“放流”为“放浪”,从文字学角度看,尚欠根据。从这句看,屈原一生曾流放两次,第一次是怀王入秦或顷襄王即位时,这一次是流放在汉北,后文“顷襄王怒而迁之”,是再一次把他流放到更荒僻的沅湘一带。按:此处叙事脉络不够清晰,前人曾指出这是由于有“错简”(竹简散了,整理时发生错误)形成,不必深究。“不忘欲反”,指屈原不忘要返回朝廷,“反”,通“返”。“冀幸”,“冀”是希望,“幸”也有希望意,指存有万一的希望。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让学生明确:“存君”的“存”,意为关怀;“反复”连用,意为挽转过来,“反复之”即挽转楚国的局面。下面的“然终不可反”的“反”,仍通“返”,指屈原终于不能返回朝廷。“一篇之中三致志焉”是句很重要的话,说明这段所论屈原的心迹,仍同评介《离骚》一样,是从屈原作品中概括出来的。

“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让学生明确:“圣君治国”,应看作联合短语,即圣明的君主,治平的国家。“累世”,犹言“多少世代以来”。“而不见者”的“者”,表提顿的助词,引出下两句的解说。

关于两段和行文思路:

——让学生明确:这两段议论,从全文的脉络来看,它是紧承怀王三受秦骗,客死于秦的记叙,远接评介《离骚》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二语,并把议论推进一层,指明“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的原因,就在“其所谓忠者不忠,贤者不贤”。这个见解非常深刻,它融合了作者个人的体验在内,寄托着作者个人特有的政治幽愤,特别值得注意。从这两段本身的脉络来看,它是从两个角度来写的。先从为臣(屈原)的角度写,方法是寓议于叙,突出屈原的“忠”与“贤”,阐明他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后从为君(怀王)的角度写,方法是纯用议论,突出其结果是“兵挫地削,身客死于秦”,阐明人君“不知人之祸”。两相结合,在文笔上就显出往复回环的特点。板书:

(五)、研读与渔父对话一段。(已学,故研读可简)

教师提示:这段是化用《楚辞》中的《渔父》写成,跟原作只是字句稍有不同。原作是一篇辞赋,是一种介乎诗与散文之间的文体。它的作者历来有争论,有的认为是屈原本人所作,有的认为是楚人思念屈原所作。但不管作者是谁,创作的目的都是设为问答来形象化地揭示屈原的内心世界,虽是议论,却跟一般的议论不同。作品中的渔父是一个避世隐者,不是一般的渔父。因此研读这一段要紧紧扣住两个问题:(1)两次对话揭示了屈原临死前怎样的内心世界?(2)屈原的两次回答都是议论,这些议论是怎样形象化了的?

(六)、对三处议论进行小结。(讨论)

提示:请大家回顾三处议论,回答下面的一组问题:

(1)三处议论,彼此间的关系怎样?是否带有回环往复的特点?

(2)三处议论,分别用了怎样的议论方法?

(3)三处议论,在笔调上有何共同特点?

点拔性小结:第一处带有总纲性质,后两处带有分论性质,后两处与第一处有回环往复的关系,这种回环往复,前人又叫“回挽法”。议论的方法,第一处是述评法,第二处是寓议于叙和抒感相结合;第三处也是寓议于叙,但用的是引譬说理的方法。三处议论,运笔虽不相同,但都带有咏叹的笔调。回环往复的回挽法,加上议论方法的丰富多采的充满感情的咏叹笔调,就使全文具有《离骚》的文情笔意,《离骚》的文情笔意正具有如上特色。

四、课堂练习

通假字

①人穷则反本 (“反”通“返”)

②治国累世而不见者 (“见”通“现”)

词类活用

①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上、下、中”都是名词作状语,表示时间。)

②其后楚日以削 (“日”是名词作状语,表时间:一天天地。)

③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短”,形容词用作动词:指出别人的错误,诋毁)

④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祖”,名词意动,“以……为祖先”即“效法”。)

⑤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内”、“外”,名词作状语:“在内”、“在外”)

⑥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泥”名词作动词,“出于淤泥”)

⑦明道德之广崇 (“明”形容词作动词,阐明)

⑧正道直行 (“正”“直”,形容词使动,“使……正”、“使……直”)

一词多义

【属】

①屈平属草稿未定 (写)

②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一个接一个)

【伐】

①平伐其功 (夸耀)

②大兴师伐秦 (讨伐、攻打)

【微】

①其文约,其辞微 (含蓄)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没有)

文言句式

(1)被动句

①方正之不容也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③屈平既绌

④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⑤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2)判断句

①天者,人之始也

②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古今异义

①人穷则反本 (“穷”:古义,处境困难;今义,贫穷)

②大兴师伐秦 (“师”:古义,军队;今义,老师)

③颜色憔悴 (“颜色”:古义,脸色;今义,色彩)

《《屈原列传》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