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

时间:2025-11-13 23:51:13
人教版数学教案锦集(15篇)

人教版数学教案锦集(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确定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会用提公因式法把多项式分解因式。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探索多项式各项公因式的过程,依据数学化归思想方法进行因式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分析、类比以及化归的思想,增进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主动积极地积累确定公因式的初步经验,体会其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掌握用提公因式法把多项式分解因式。

2、难点:正确地确定多项式的最大公因式。

3、关键:提公因式法关键是如何找公因式。方法是:一看系数、二看字母。公因式的系数取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字母取各项相同的字母,并且各字母的指数取最低次幂。

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交流,导入新知

【复习交流】

下列从左到右的变形是否是因式分解,为什么?

(1)2x2+4=2(x2+2);

(2)2t2—3t+1= (2t3—3t2+t);

(3)x2+4xy—y2=x(x+4y)—y2;

(4)m(x+y)=mx+my;

(5)x2—2xy+y2=(x—y)2。

问题:

1、多项式mn+mb中各项含有相同因式吗?

2、多项式4x2—x和xy2—yz—y呢?

请将上述多项式分别写成两个因式的.乘积的形式,并说明理由。

【教师归纳】我们把多项式中各项都有的公共的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的公因式,如在mn+mb中的公因式式是m,在4x2—x中的公因式是x,在xy2—yz—y中的公因式是y。

概念: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二、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教师提问】 多项式4x2—8x6,16a3b2—4a3b2—8ab4各项的公因式是什么?

【师生共识】提公因式的方法是先确定各项的公因式再将多项式除以这个公因式得到另一个因式,找公因式一看系数、二看字母,公因式的系数取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字母取各项相同的字母,并且各字母的指数取最低次幂。

三、范例学习,应用所学

【例1】把—4x2yz—12xy2z+4xyz分解因式。

解:—4x2yz—12xy2z+4xyz

=—(4x2yz+12xy2z—4xyz)

=—4xyz(x+3y—1)

【例2】分解因式,3a2(x—y)3—4b2(y—x)2

【思路点拨】观察所给多项式可以找出公因式(y—x)2或(x—y)2,于是有两种变形,(x—y)3=—(y—x)3和(x—y)2=(y—x)2,从而得到下面两种分解方法。

解法1:3a2(x—y)3—4b2(y—x)2

=—3a2(y—x)3—4b2(y—x)2

=—[(y—x)23a2(y—x)+4b2(y—x)2]

=—(y—x)2 [3a2(y—x)+4b2]

=—(y—x)2(3a2y—3a2x+4b2)

解法2:3a2(x—y)3—4b2(y—x)2

=(x—y)23a2(x—y)—4b2(x—y)2

=(x—y)2 [3a2(x—y)—4b2]

=(x—y)2(3a2x—3a2y—4b2)

【例3】用简便的方法计算:0.84×12+12×0.6—0.44×12。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怎样计算更为简便。

解:0.84×12+12×0.6—0.44×12

=12×(0.84+0.6—0.44)

=12×1=12。

【教师活动】在学生完全例3之后,指出例3是因式分解在计算中的应用,提出比较例1,例2,例3的公因式有什么不同?

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课本P167练习第1、2、3题。

【探研时空】

利用提公因式法计算:

0.582×8.69+1.236×8.69+2.478×8.69+5.704×8.69

五、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1、利用提公因式法因式分解,关键是找准最大公因式。在找最大公因式时应注意:

(1)系数要找最大公约数;

(2)字母要找各项都有的;

(3)指数要找最低次幂。

2、因式分解应注意分解彻底,也就是说,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

六、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课本P170习题15.4第1、4(1)、6题。

板书设计

15.4.2 提公因式法

1、提公因式法 例:

练习:

人教版数学教案2

第7单元条形统计图

第3课时条形统计图(3)

【教学内容】:教材第98页例3。

【教学目标】:

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能完成1格代表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制作,并能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重点难点】:

重、难点:理解1格代表5个单位,并能完成用1格代表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制作。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同学们,咱们班谁的家里有车?(家里有车的学生举手,了解学生家里有车的情况)

2.这么多同学家里有车,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车辆越来越多(课件播放2分钟),你们看,道路上有轿车、面包车、客车、货车,它们各开过多少辆呢?请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统计开过的四种机动车的数量?(提示学生:车很多,开得又快,必须抓紧时间统计,最好是能分工合作)

二、互动新授

1.小组内分工,分发记录单。

2.播放车辆来往情况(速度较慢),各小组记录汽车数量。(有用数数的方法,有用写正字的方法,有用做记号的方法……)

小组介绍统计的方法,得出哪一种统计方法比较好。(正字统计法)

3.投影小组记录单(核对数据)。

4.刚才我 ……此处隐藏35728个字……>(3)小组交流,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归纳结果。

师: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位置来观察,得到的结果是怎样的?

小组交流后,概括总结: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观察到的结果各不相同。

(4)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 3页 做一做。 学生独立连一连,并交流反馈。

2.教学例2

(1)课件出示教材第14页例2的三组立体图形'要求学生分小组分别摆出这三组立体图形。

(2)摆好后每位同学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把看到的形状记录下来。

提问:从上面看3个物体,形状相同吗?从左面和前面看呢? 小组交流后,指名汇报。

小结:从上面看这3个物体,形状相同,从左面看,形状也相同。但从前面看,形状不相相同。

(3)教师小结: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4)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 4页“做一做”。

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摆一摆,看一看。

提问:这3个物体,从哪面看到的形状相同?从哪面看到的形状不同?小组交流后,反馈总结。

(三)巩固发散

摆一摆,看一看,连一连

(1)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内拼摆图形,交流反馈。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观察的结果各不相同;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五)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观察的结果各不相同;

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六、教学后记

人教版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教材P40~41练习九第3、4、6、10~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感受要根据实际需要取商的近似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过程与方法:经历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了解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进一”法、“去尾”法取商。

教学方法:讲解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题目

1.小强是用50元买了12个蛋糕,平均每个蛋糕多少钱?

2.蛋糕店特制一种生日蛋糕,每个需要0.32kg面粉,李师傅领了4kg面粉做蛋糕,他最多可以做几个蛋糕?

3.50个奶油蛋糕,要全部装在盒子里,每8个装一盒,至少需要几个盒子?

学生独立完成后。

师:请同学们说说看,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1:第1题用50÷12=4.1666…(元)≈1.17(元)

生2:第2题用4÷0.32=12(个)……0.16(kg),剩下的面粉不能做成一个蛋糕,最多只能做12个蛋糕。

生3:第3题用50÷8=6(个)……2(个)。因为剩下来的蛋糕还需要装在一个盒子里,所以至少要用6+1=7(个)盒子。

生:4:这三道题目告诉我们:要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数,如果求平均数或者计算题的近似值,就用“四舍五入”法;如果买东西,只能舍去小数部分,买整个的物品;如果用油桶装油,因为多出的油也要用桶来装,所以即使余下的不多,也要多算一个桶。

师:求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是使用“四舍五入”法。全部用“四舍五入”法解决今天的三个问题很不合理,我们必须根据实际生活需要,合理选择不同的方法来求商的近似值。有时需要去掉小数部分(无论小数部分是多少,都要舍去),有时需要进一(无论小数部分是多少,都要进一取整数),这里所用的方法分别叫“去尾”法、“进一”法。

二、探究新知

1.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求商的近似值

出示:五(1)班的同学准备装饰教室,他们准备了长为5M的红纸,长为8M的黄纸。每长为0.12M的红纸可以做一朵红花,每长为0.37M的黄纸可以做一朵黄花。

(1)可以做多少朵红花?

(2)可以做多少朵黄花?

(3)3朵红花和3朵黄花扎成一束,一共可以扎成多少束花?

引导分析

(1)要求长为5M的红纸可以做多少朵红花,用除法计算。

(2)要求长为8M的黄纸可以做多少朵黄花,用除法计算。

(3)根据红花和黄花的数量分别求出各有几个3朵,比较后确定可以扎成多少束花?

小结: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方法取商的近似值,如本题中的花是一朵一朵的,所以应该用“去尾”法取近似数。因为黄花只能扎成7束,所以最后确定扎成多少束时,必须以较少的.为标准。

2.有特殊数量关系的连除问题

出示教材第40页练习第3题。

⑴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从题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所求问题:一台喷雾器每小时可以喷多少棵?所需条件:3台喷雾器4小时喷了300棵。

⑵问:这题能一步算出最后结果吗?

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请学生在小组内谈谈自己的想法。

指名有代表性的算法板书在黑板上:

方法一:300÷3=100(棵)

100÷4=25(棵)

方法二:300÷4=75(棵)

75÷3=25(棵)

综合算式:300÷3÷4 300÷4÷3

请同学说一说每道算式求的是什么?

⑶观察对比: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三、巩固练习

1.出示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11题。

教师:450g橙子粉能冲多少杯?冲这么多杯需要多少克方糖?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分析过程,并讨论处理的结果方法。(为什么这样处理?)

小结: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有时要用“进一法”,有时要用“去尾法”。

2.教材第40页练习九第4题。学生自主完成,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订正。

3.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13题。小组内分析题意,讨论算法,然后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教师提示:商的小数点向右多点一位,说明商错了,正确的商就是2.46,是解决这道题的关键。下面就可以按除法各部分这间的关系得到结果。被除数÷商=除数

四、课后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练习九

方法一:300÷3=100(棵)

方法二:300÷4=75(棵)

《人教版数学教案锦集(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