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柳叶儿》以一个儿童的视角,回忆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饥荒严重,人们借柳叶儿生存的情景。比起八岁的“我”过着无油无豆饥饿难耐、每天一大早在寒凉的天气里抢摘柳叶儿,偶尔吃饱都不敢乱跑怕跌倒了,把纸一般的肚皮摔破的日子,现在的孩子过的不啻为“锦衣玉食”的生活,所以这篇文章尤其具有“审苦”价值。作者在写的时候,偏偏又不全以“苦涩”之笔渲染,反而不停地强调“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这种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孩童说出来的“乐”反让读者更深地体会到了辛酸,这种笔法之妙也是值得品味的。
所以在教学时,我就抓住了“苦”与“乐”的品读,来体会艰辛岁月里人们的不易,来感受以乐写苦手法的艺术效果。
我在两个班上时分别采用了这样的流程:
(一)
1、快速导入:见过柳叶儿吗?(见过!)吃过柳叶儿吗?(没有!)今天我们在杨柳依依的日子里,学习宋学孟的《柳叶儿》。
2、以“儿”带情:“柳叶“和”柳叶儿“读起来有何不同?(作者把柳叶称为柳叶儿,让人感觉比较亲切,且含着某种感情。)是哪种感情呢?抑扬顿挫地读文章,把最能表达作者对柳叶儿感情的词句进行圈点勾画。(学生会找到“乐”、“苦涩”等词,但这不是对柳叶儿的感情,引导学生继续找。)(顺势分析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尤其是表现关注之情的“又是”,表现情感深厚的“每当,我总忍不住”、表达感激之情的“多亏”等。从而体会明明苦中带涩,作者却总要细细咀嚼,他人只见柳之美态,我却见其救命功能的特殊情愫。)
3、概括事件:作者围绕柳叶儿这条线索写了哪几件事?(抢柳叶儿、吃柳叶儿。)(“抢”字学生很容易忽略之,会概括为“摘柳叶儿”,引导。)
4、苦乐思辨:读这篇文章,你感觉到了什么滋味?是苦多一点,还是乐多一点?(令人意外的是,学生统统说是“乐”多)于是我说:“我却觉得是苦更多,比如三个‘吃光了’,这几样东西一个比一个难吃,居然都吃光了,最后只有靠吃柳叶儿求生,而且还要用‘抢’的,想想这是怎样的生活啊?(学生说是饥荒极其严重,民不聊生。)接着我们就一起来品味“苦涩”的词句,找找、圈圈、品品、读读,感受到了抢摘柳叶儿的时间之早,天气之凉,腹中之饿,奶奶加工柳叶儿的程序之繁,黑豆、油、肉的极端可贵,我的瘦削至极……然后再来看爬树逞能之乐,放开了肚子吃的快乐,并讨论:为什么这么苦的日子我却感到快乐。(少年不识愁滋味,备受呵护不知愁)探讨这种快乐是不是真的快乐,这种写法让我们读者有何感受。主要引导体悟:前面因为爬高逞能而挨打的我,却成了抢摘柳叶儿的全家的“功臣”,之前爸妈的担心去哪了?(以乐写苦更显苦涩,儿童视角倍觉辛酸。)
5、了解历史说感悟:你了解那段日子吗?(有学生答:三年自然灾害。)教师补充了一些资料,如因饥饿死去了三千万人,没有树叶的日子,人们吃观音土,很多都是骨瘦如柴,腹大如鼓。(学生谈感悟,有从珍惜今日来谈的,认识到我们浪费的一粒米是当年人们的奢侈品;有从苦难中人们的坚韧和呵护孩子这方面来谈的。)所以,从那个年代过来的我,每当看到柳叶儿,总忍不住要摘一片下来,细细咀嚼一番,因为那样的岁月,怎能轻易忘怀,怎样不让我深深感念柳叶儿!
6、推荐相关文章和书籍:还有很多人写了同样题材的生命体验,有一篇文章叫《榆钱树》,有一篇叫《挖荠菜》,任大星写过《小小男子汉》和《三个铜板豆腐》,还有一本小说,是余华写的,叫《活着》,建议大家课后都找来看一看。(尤其是《三个铜板豆腐》,也是以儿童视角写,也是以乐写苦惹人落泪。)
(二)
另一个班在1-3步基本相同,第4步问到学生苦与乐时候,仍旧是全班同学都举起了“认为乐更多”的小手。我就让他们先找乐,结果在分析“乐”上用时显多,在“苦涩”上感悟不够充分,词句的品读上与写作技法的总结过于追求面面俱到,板书的归纳上抛弃了之前的疏朗,显得过于精细,从而消解了共鸣与感动的力量!以至于最后的背景补充和书籍推荐环节没有完成。
反思:有时候也不能一味顺着学生的思路走,还是要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在环节的设计方面,可以追求更简洁,怎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勿求面面俱到,要作重锤深凿。要给学生充分的自读和自我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彼此之间思维碰撞,而不是老师凭一己之力不断引导,即使游刃有余也不能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于是,我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假如我抛去前面的.1-3步统统不做,又会怎样?
比如,我在上课伊始就提出:《柳叶儿》这篇文章中有不少“矛盾”,你能找出几处吗?(如有“苦中带涩”却“总忍不住细细咀嚼”;比如爬高逞能,明明回家被打得“嘴上哇哇大哭”,心里却“美滋滋”的;如“苦中带涩的滋味儿”和“全家最乐的是我”……)然后就让大家来思、辩:我的童年生活究竟是“苦”还是“乐”。进行充分的自读,圈点,然后对这个问题展开充分的辩论、品读、比较、探讨和感悟,会不会更能把握字词句情的意蕴呢?
继而又想到还有几篇记叙文,可以借助“主问题”的设计,牵一发动全身。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到“三味书屋”一段,可以问:三味书屋的生活快乐吗?在学生探讨“快乐”与“不快乐”,两军对垒时,把事件的归纳、老师形象的分析、师生读书场面不同的探讨,统统解决。如《我们家的男子汉》,抓住一句“他是一个男孩子,他是一个男人”,提问:他的男人气质表现在哪些事件、细节和词句上?请圈点勾画。然后顺着学生的回答,顺势把相关小标题内的事件归纳、人物描写全搞定。《三颗枸杞豆》可以分成三块,分别提三个小的“主问题”:
1、遇见三叔之前,我是个怎样的孩子?从而把作者对“乐园”和自然景物的精彩描写,对“我”人物描写进行品味。
2、初遇三叔,他是个怎样的人?
3、三叔的好几个“谜语”,你都能解答吗?
不讲已知讲未知,不讲学生已发现的表面化的东西,不提学生轻而易举就能得出答案的问题,不追求课堂的一提问就小手纷纷。要追求培养学生沉浸文字、全面思考、善于质疑的能力,才会让师生共同享受在语文学习的迷人境界中。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2最近从市教育局组织的构建课堂教育模式的实践活动中,感受颇深。虽然从某种程度上说,语文知识和能力是鲜活而又充满人性的东西,不能用某一种模式或者构建一种“万能”的授课程序来达到其最终的目的,但是就语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容易乐观,在此种情况下,统一思想,相对的构建一种在大多数情况下较为适用而又合乎语文教学规律的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育中比较薄弱的环节。许多学生对文言文的学 ……此处隐藏10476个字……导学生明确,显得学生学习的被动,因而课堂的氛围比较死板,学生只是在课堂中被动接受,其学习能力、学习思维等均为得到培养,故课堂效率低下。
面对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自己认识到在教学中存在的陋习,故以后的教学打算从以下改进:
1.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参与者,因而在课堂上教师要从多种渠道入手,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如一班授课时进行改进,朗读环节设计了比赛,个人比赛;小组比赛;男、女生诵读比赛。这样一来学生纷纷参与其中,在朗读中体验诗歌内容,那么下面的环节自然迎刃而解。所以说,只要注意到就能想到,能想到就能做到。
2.诗歌教学中要专注“读”的'灵魂作用。
好的文章,朗读中自然能感受到它的迷人魅力,尤其是诗歌教学,“读”应该贯穿整个课堂。徜徉在文字的世界中,“将心比心”,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读出感情更能读出深远的意味,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同样的调整后在一班上《黄河颂》一文,夯实了“读”,学生在读中一下子感受到歌词部分统领的关键字是“望”,对于文中三次反复出现的“啊,黄河”其作用学生也能知晓。
当然,课堂中还有很多的不足,感谢同组成员对我本节课的不足能毫无保留的指出,以便我更好的努力学习。一节遗憾的课!但,谁又能说教学不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呢?只是希望自己可以在这一节课中,更清醒地反思教学,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4《山市》这篇文言文对于初一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
首先,在对蒲松龄及《聊斋志异》的理解上,学生不可能理解深刻,往往局限于狐仙鬼怪上,对“异”所指代的内容有误解,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去理解,消除他们对鬼怪的恐惧感,以期激发学生课外阅读《聊斋志异》的积极性。
其次,是在意思的理解上,这篇文章里有较多的文言词语,对他们来说是全新的。如表示时间的'“忽、无何、未几、既而、逾时、渐、倏忽”等,学生以前都没有接触过,临时性的记忆是可以的,但要掌握巩固,恐怕得花点时间。再如文章中出现的“恒”“顾”“念”“连亘”“历历”“洞开”“危楼”“凭”“遂”等常用词,也需要学生掌握,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作准备,学生在预习时不可能做到如此充分。
以上两点原因极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师的灵活性。因此,在教学设计上,依着学生为本的思想,我把教学内容定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欣然走过20xx,七年级上期已近尾声,下面对本期教学从几个方面反思。
一、对新课程理念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反思。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是课程标准四条基本理念中的第三条,它作为一种精神贯穿于课程标准的始终。课程标准规定,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根据这个要求,我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自主性。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课外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坚持让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例如,在教学《风筝》时,课文的时代背景较难,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再多的讲解也无济于事,所以,干脆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阅读结合课后所掌握的资料,提出问题,教师点拨,理解课文。
第二,合作性。按照建构主义心理学和接受美学的观点,每个人都是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去构建对事物意义的理解,不同的人往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外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就是这个意思。学生写同一篇作文,由于原有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不同,写出来的也不免千差万别。针对这种情况,特别需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都变得知识更加丰富,能力更加全面。不消说,除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外,还有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教师也是一个读者,他有自己的哈姆雷特和林黛玉;我经常在课堂上,参与学生学习小组的讨论,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探讨,述说自己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情,带有自己的个性色彩。通过和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对学生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第三,探究性。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应消极地接受知识,要像数学家那样去思考数学,像历史学家那样去思考历史,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语文的探究性学习,是把课文以及自然、社会、自我都作为探究的对象。国庆假期的作业就是通过各种方法,比如社会调查、现场观察、走访专家、体验学习、课堂讨论、查阅资料等等方式,收集各种语文现象,如果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去做,我想对学习语文确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个人认为,在让学生学好讲读和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应提倡真正搞好综合性学习。
二、对学生语文的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的培养的反思。
本期以来,我合理分配每天学习任务。把自己的学习任务分解成每天能够完成的单元,并坚持当天的任务当天完成,无论如何不能给自己以任何借口。比文言文的.背诵,诗歌的听写,默写等等,我都要求他们必须当天完成。
其次,我教会他们必须要合理规划。每天的时间。把必须完成的工作尽可能安排在工作时间内完成,把既定的学习时间保留出来,养成利用每天的零星时间学习的习惯,什么时候做其它事情,什么时候要看语文,教会他们懂得合理按排时间。
第三,按照既定的时间表行事。学习时间表可以帮助你克服惰性,使你能够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不会有太大的压力。因此,每次考试前,我都要求他们必须要有一个明确是时间表。
另外,要懂得及时复习。为了使学习有成效,应该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研究表明,及时复习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防止遗忘。考试的时候尤其要跟他们强调这一点。
还有,教会学生懂得向自己提问。不时地向自己询问"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等问题,是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和发现薄弱环节的好方法。
最后,还要懂得向他人提问。在学习中碰到疑难问题,要及时向教师和同学请教,无论你认为自己的问题是多么简单、多么微不足道。在这一点上,我要求班级里面学习小组,学习成绩比较薄弱的同学每天必须向下班级的科任老师提出自己不懂得的问题。
当然,养成做笔记的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做笔记既可以帮助你集中精力思考和总结、归纳问题,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把学习内容中的重要记录下来,便于以后查阅和复习。
语文是精深博大的,本期在一些方面带领学生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当然还有许多不足留在后阶段努力更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