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时间:2025-08-16 00:12:15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5篇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鸟的天堂》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

巴金的《鸟的天堂》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文中描述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准确,表达感情充沛细腻,的确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的佳作。而这篇文章的重点是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一样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鸟的天堂的热闹景象。所以在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感悟作者这两次所看到的景象。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理解文章的主要资料。

一、初步设想

这篇文章层次清楚,学生理解起来也十分容易,所以我采用与

学生交流以的方式开始。首先介绍一下作者巴金,然后让学生自由读文,谈一谈你对鸟的天堂的印象。教师介绍鸟的天堂的资料。第二步让学生再阅读课文说一说鸟的天堂的特点,总结出树很大、很茂盛,鸟多等特点。第三步让学生再读课文,画出表现这些特点的句子或词语。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感情去读,读出他的`特点。第四步总结作者的写作方法,了解这样写的好处。

二、课堂成功之处

1、重视朗读训练这是本课一个较成功之处,主要采用自主朗读,谈感悟的方法。同时《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感情真挚,很适合学生自我去体会,去领悟。我抓住写树和鸟的几个重点段落的阅读,从“分”到“合”,让学生充分感受“树”和“鸟”互相依存的融洽关系,感悟大自然中无处不在的整体和谐性,使学生实现了一次人文精神的升华,进一步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尊重学生,发扬民主,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光让给学生,让学生自我去揣摩,去感悟。因此,我这样引导学生学习:

(1)、抓段落,谈感悟。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说说鸟的天堂给自我的感受。在领悟作者两次所看到的景观时,又让学生阅读其中的重点段谈感受。在交流中,去再现生机勃勃的大榕树,去再现鸟儿在枝头欢唱,去感受美的画面、美的韵律、美的语言、美的生命、美的情感。

(2)抓品读,促感悟。这是一篇训练学生朗读的好课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读”。当学生领悟到了景观的美之后,再让他们感情朗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对照画面读等多种形式,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美的感悟。

2、《鸟的天堂》一课写得极有画面感,因此,这一节课中所运用的多媒体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学生感悟到了榕树的美后,让他们观看榕树的画面;学生感悟到了鸟的热闹场面后,再播放画面,这些都对学生的情感感悟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个性是最后的情景朗读让学生对整个鸟的天堂有了更全面和准确的感悟。

3、同时,在教学中我又抓文本空白,引导学生去想象。“为什么这个地方会成为鸟的天堂”,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想象,这一问题的探讨也让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得到了提高。

三、不足之处

《鸟的天堂》一文也是学习写作方法的好范文,抓特点,对叶子的细腻描述、动态描述、静态描述等等,我的课堂上缺乏了对领会表达方面的指导,同时有些方面领悟的不够全面,没有让学生深入领会榕树的远观的美,没有重视好学生对作者表达方法的领悟,最后一句话由于时光原因没有及时引导学生去领悟它的标点符号的不一样用意。

四、几点反思:

1、备课务必要深挖教材,越细越好,上课时心里越有数。

2、课堂上要渗透对写作方法的指导,为写作课打好基础。

3、重视引导学生对表达方法的领悟。

4、要重视引导学生透过重点语句中的重点词语去感情朗读。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2

言准确生动,朴素优美,简洁洒脱,富有节奏感。我在教学本课时,以训练学生语感为主:

1、直观感悟:

小学生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加深感悟。我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获得对课文内容初步认识后,播放了“鸟的天堂”录像,把学生带进一种特定的评议环境中,学生神情专注而投入,随后让学生看着没有鸟的这一棵大榕树,启发学生想想说说,“百鸟欢闹”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当再读到“百鸟欢闹”这一段时,学生已沉浸在其中,仿佛身临其境,而让学生说说写一只鸟的特写镜头时,也能说得有声有色,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2、品词析句:

文章的组词成句构段的方法研究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感受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我抓住有关的句子进行比较、揣磨、欣赏,不断地提高其对语言感知的'敏锐程度。如:教学第8自然段中“这棵榕树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对于“颤动”、“展示”这两个关键字,引导学生用其他词来替换。如用“显示”、“出现”或“抖动”、“晃动”等,用哪组词更好?在讨论、比较中,让学生体会到“展示”是清楚地摆出来,明显地表现出来,突出榕树的旺盛的生命力;“颤动”是短促而频繁地振动,课文把微风吹动,阳光照耀下树叶一闪一闪的样子,不但美丽而且动静结合,显示了大榕树那旺盛的不可抗拒的生命力,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受。这样,关键文字抓住了,学生品出了精妙词语,咀嚼出了它的神韵,从而在心灵上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3

上课后先留有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思考文中所说的鸟的天堂是什么?

在当学生阅读得差不多了,我就请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看法了。大家都纷纷说是大榕树。

我又问那课文出现了几次“鸟的天堂”?你最喜欢哪一词?有个学生他说:“第一次看到了大榕树,这棵大榕树充满了生机"。他很有感情地读了第8自然段最后两句话:“似乎每一片绿叶都是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这美丽的南国树”。听到他读,似乎眼前就是那绿得逼人眼睛的绿叶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让入觉得绿叶绿得鲜亮,绿得让人兴奋!有个同学说:“我喜欢第一次看到的鸟的天堂,因为我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么大的榕树,也没有看到过树干上长出这么多的根来的大树,这让我实在太惊奇了!”她主动地朗读了第7自然段。读得算不上好,文字读顺了却没有感情,重读的地方也不够明显。但是她能够谈出自己的看法,抓住重点段来读也很不错。有个喜欢第一次看到的鸟的天堂的同学说:“我从小就喜欢绿色,大榕树是绿颜色的,所以我喜欢”。他朗读了第8自然段的重点。

发现让学生们自己来品味课文,老师引导着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问题这种方法,课程变得生动有趣。

《鸟的天堂 ……此处隐藏9168个字……,就做出来了。语文,有的东西,本来就“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我进行了一些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应用,将所学的一些对自己教学有用的东西应用于自己的语文教学中。本期,我调入青腰,听了本组教师的说课、上课,感到有启发,现在我以《鸟的天堂》一文为例,写下这篇反思,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小学语文教学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生不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我们知道:学习方式的核心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关系到人的生活方式。今天的学习方式就是明天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我们要致力于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4

今天上午讲了《鸟的天堂》第一课时,说是讲,其实是复习。因为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有这篇文章,我当时也将这篇文章作为写景的重点进行讲解和练习,所以孩子们对这篇课文还是有印象的。

上课先复习了本单元要掌握的语文要素有哪些,然后进入课题,介绍巴金。回顾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后,出示问题:巴金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有什么不同?孩子们不读书就急着回答,其实是因为四年级讲这一课时我也出示了这个问题,并让孩子们讨论填表格,他们的印象比较深刻。我强调“不读书没有发言权”,他们才按捺住回答问题的欲望,认真读了一遍课文。

开始指名回答问题,一个说时间不同,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时间是傍晚,第二次经过的时间是早上;另一个说路线不同,第一次是去学校,第二次是从学校回来;还有一个说所见不同,第一次见到一课大榕树,第二次见到很多鸟;接着有同学说所闻不同,第一次没有听见鸟叫,第二次听讲很多鸟叫;最后润说想法不同,第一次经过时想没有鸟,第二次经过时想“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根据他们的回答我写完板书,画完表格,突然发现这个表格横着看是课文主要内容,竖着看是作者运用的对比手法。于是我让孩子观察表格,说说发现了什么。孩子们很聪明,一下就说出了对比手法。萱还说第一次运用的静态描写,第二次运用了动态描写。妍还说好像写植物的.一般运用静态描写,写动物的一般是动态描写。我没有否定,但强调了“一般”。

接着画了词语复习听写。

最后置疑:大榕树是这样的树?我们要从众鸟高飞的景象描写中学习怎样的写法?如何理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句话?这是下节课的重点。

下课之后,我进入了沉思:

一、这节课之所以这么顺,是因为孩子们第一次学习这一课时,由于他们动手动口动脑合作探究、一起完成表格,所以记忆比较深刻。以后的课堂上,应该尽量多的给孩子们创造交流、合作的机会。

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想快乐来自于在已知中得到未知的灵感,站在已知的关口解锁了未知技能的过程。学生们“学”后的每一次“习”,都要有向更高要求迈进的勇气和信心。这是老师作用的体现,也是老师们应该注意的地方。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5

巴金的《鸟的天堂》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这篇文章写的是位于广东省新会市南部天马河上的一座小岛,一株500多年树龄的奇特的大榕树,树冠大的出奇,浓阴笼罩着约20多亩的土地,独木成林。乘船近看,枝藤交错,犹如一座森林;从远处看,就像浮在水面的一片绿洲,景色十分迷人。大榕树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鸟,成了鸟的天堂。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白鹤和灰麻鹤。1933年,著名作家巴金来到这里游览后,写下了这篇《鸟的天堂》。如今,“鸟的天堂”已成为了一个著名的风景点,吸引了千千万万的游客。

这篇文章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看到的不同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时,我特别注重学生自主阅读和写作的方法的指导。按照“导学案”的方式进行教学。

一、导入时从主题入手,引起学生阅读兴趣

“天堂”什么意思?现在常用用来比喻什么?“鸟的天堂”指什么?文章中“鸟的天堂”指哪里?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跟随作者时间顺序两次游览鸟的天堂河孩子们一起欣赏美丽的南国风光。

二、新授时采用“设问导读”的方式

首先出示问题:第一次作者去鸟的天堂看到了什么?写出了这一事物的什么特点?从文中的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按什么顺序来写这一事物的?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样学生在阅读中有的放矢,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层层深入,在文章重、难点的突破过程显得轻而易举,学生对大榕树的特点理解得清楚透彻,在学生的过程中真正成为了主人。通过小组的汇报,教师适当点拨、总结、评价,不断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教学“第二次去鸟的天堂”这部分时,我采用了相同的方法,这时学生对这一部分的写作方法产生疑问,讨论时没有得出结果,我不急于告诉他们结果,而是先解决容易的问题,采用通过重点词理解重点句,通过重点句理解重点段的阅读方法,使学生理解文本,然后再讲解他们不会的'地方。因为这个地方曾经难倒了他们,所以在讲解时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比直接讲授效果更好,有设置悬念的味道。

三、写作方法的提炼与渗透

这篇文章两次景物描写分别了使用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动静结合,突出了景物具体生动的特点,每次学习完一部分,总结时,注重点拨、提示,告诉孩子们在自己的文章中也可使用这种方法。

文章在写鸟的活动时采用了“点面结合描写景物的方法”,这一方法是许多文章常用的方法。作者在描写群鸟活动的场景时,对群鸟活动的情景先进行了总体描述,让读者有一个整体感受,就是“面”的描写;作者重点写了一只画眉鸟,把它的动作,声音刻画的生动逼真,这就是对“点”的描写。使用这种描写方法可以使重点突出。我相信学习完这篇课文后学生对这两种写作方法一定不会陌生,一定会在他们的文章中欣赏到。

四、巩固练习

语文教学同样需要这一环节,于是在教学时,我出示了一张图表,把要求填的内容空白,让学生根据学习的课文内容填写,再次回顾课文重难点,起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加深印象。

五、读懂情感

任何一篇文章的学习不只是学会文本这么简单,而是要读懂文章的感情,这也是语文这一学科的特殊性决定的。语文不仅是一门工具课,更具有人文性。那么这篇文章到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我还是从文本为突破口。比如:“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句话不仅是在写叶子翠绿、明亮,更蕴含着对大榕树勃勃生机的赞美。这时,我问孩子们喜欢鸟的天堂吗?(生:喜欢),怎样做才能有更多的鸟的天堂出现?这样引导学生注重保护环境,保护自然使学生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更好理解文本。

当然这一课的教学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教学语言不够简练,学生朗读不充分,在写作方法渗透时没能及时练笔……

在今后的教学中,更要多思考,勤学习,深入研究教材,让自己的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