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教学反思

时间:2025-09-18 23:51:14
寓言教学反思

寓言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寓言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寓言教学反思1

二年级下册第27课是寓言故事,本课是由《揠苗助长》和《守株待兔》两篇寓言组成。课文分别为我们描述了古代两个可笑的人物形象。一个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一个是对意外的收获心存侥幸,不认真做事,结果一事无成。这两则寓言都是家喻户晓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

寓言常常是以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体载。寓言的学习应抓住课文篇幅短小、内容生动有趣的特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插图,抓住理解重点词句,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读懂课文内容。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抓住课文的内在联系,分析因果揭示寓意,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如:《揠苗助长》,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高里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这则寓言情节简单,学生一读就能了解故事内容,但寓意比较抽象,这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为此,我认真研读了文本,寻找到了本课教学的关键所在,较好地引导学生悟出了深刻的寓意。

在教学前,我努力思考应该怎么样教授,才能让孩子在短暂的课堂上明白这两个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于是,边看书,边思考,就在自己手捧着课本想:这两个人的表现有趣极了,第一个人,看到自己田里的禾苗没有长高,好着急,于是自己认为想了一个“好”办法,“好”辛苦地将禾苗全部拔高,而自己认为的“好”结果却让禾苗全部枯死了,于是我们得出结论:这个人好愚蠢。哈哈,自己就用这几个好字,作为本节课的一条线,作为板书,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觉得学习好轻松啊!

寓言教学反思2

《人生寓言》两篇课文中,重点放在了第一篇《白兔和月亮》。对这篇文章的赏析非常仔细。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将文中优美的词句一一评析,气氛活跃。有一个同学甚至回答:“有一只白兔独具审美的慧心中的独字用得好,这样说明了这只白兔赏月之才举世无双。”

在概括两篇寓言的寓意上,虽然通过了引导,但是两个班的同学们均把握不准,最后都有同学发现这篇课文的导读中包含了课文的'寓意。因此,在课堂引导上还得继续加强。

范例八教学反思:

按照新课程的阅读教学目标要求,阅读叙事类作品要“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我这节课的预设也正是按照这个要求来做的,把重点放在交流阅读感受上。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这样一些体会:

第一,引导学生讨论,一定要精心设计问题。一个有开合度的问题往往才能引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如本课例中的“你喜欢文中的白兔吗?为什么?”这一问题给了学生思维的空间,他们可能答“喜欢”,也可以答“不喜欢”,只要言之成理就行。所以学生回答问题就有了选择,有了灵活性,也便有了个性。

第二,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倾听,抓住有价值的信息,善于追问,让学生把一个主问题所涉及到的支问题,关键问题牵涉出来,加以讨论,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取得共同的收获。如在同学们回答了“喜欢”与“不喜欢”之后,我所追的“白兔有了月亮就一定会生得失之患吗?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是什么?”这正是本课的重难点问题,到此也就水到渠成地加以解决了。

第三,在点评学生答问时,教师应真诚地赞美和指点,让每个答问的学生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和保持学生长久的语文学习兴趣。

一节课的收获是有限的,本课时的教学中也存在很多不足,在其后一篇的自主学习探究与交流中就再没能出现如此的高潮了。这正映证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是永远缺憾的艺术吧!

寓言教学反思3

《穿井得一人》是一篇寓言,体现了寓言的讽喻特色,在网络自媒体时代,它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正是由于网络的便利,信息传播的广泛,对于传闻,我们更应该引导学生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同时《穿井得一人》也是一篇文言文,翻译难度不大,故而我并未将文言文翻译作为本次教学的重难点,仅仅只是让学生结合课文下面注释自己进行翻译,以此来锻炼学生理解这类浅显易懂的文言文的能力。

结合自己当初的教学目标设置以及今天上课的效果,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如下∶

成功之处:

基于教学目标设置得简洁、明晰,教学活动设计得直接明了,在今天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每一项教学活动基本上都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首先是进一步熟悉文言文,借助注释,通过小组讨论疏通文意。小组成员之间也会相互提醒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地方,补充组员翻译中的不足之处。这种一人一句的翻译方法,非常适用于本文这类短小、易懂的文言文,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课堂效率。

本次课堂教学的一大特色在于活灵活现的语言感染力,能用丰沛的感情重现课文中的场景,营造氛围,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这种将文本转化为语言的做法,好的是能帮助学生深度挖掘文本背后的含义,不好的是这种经过我"加工"后的文本带有明显的我的个人主观感情,有时候会影响学生判断。当然,就本课而言,这种做法是可取的,但是在其他课文中,这种教法得慎用。

不足之处:

本次教学活动学生非常配合,教学目标基本达到预期效果,但是由于设计时考虑不周,故而出现了许多不足;

1、是学习目标的展示和朗读,这个环节设计得没有实际意义,仅仅只是走个过场,与下文的学习活动并无关联,显得很多余、累赘;应该删去。

2、是《吕氏春秋》的介绍太随意,重点设置出错。

3、在教学过程中原计划是让学生绘声绘色的讲述本则寓言故事,但是在任务下达时没表述清楚,年得人部分学生在未经过揣摩人物心理、人物袒态、人物动作的前提下选择了表演本故事,结果是预料之中的令人失望,并未能达到"让其他同学通过表演同学的表演找出谣言传出并愈传愈广的原因"这一预设目的`,虽然后来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也将相关问题的答案给了出来,但是这并不能掩饰第一个环节设计的失败。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应该严格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活动,因为在设计之初考虑得更为全面,课堂上灵光一现的举动多半是没有经过考虑的,后果不可预料,对于资历尚浅的新老师而言,失去对课堂的掌握,无疑是一场灾难。

4、语速过快,很多话是脱口而出的,并未经过深思熟虑,因此出现了一些语言方面的瑕疵。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应该控制好语速 ……此处隐藏7109个字……人参与,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寓言教学反思1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8个。积累词语8个。理解成语“自相矛盾、掩耳盗铃”的意思。

2、能流畅地朗读课文。

3、能落落大方地把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

4、让学生明白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更不应该自欺欺人。

教学重点

1.通过圈字划词的方法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

2.让学生明白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更不应该自欺欺人。

教学难点

1、能落落大方地把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

2、了解寓言所揭示的寓意。明白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更不应该自欺欺人。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小朋友们,你们看,这幅图讲的是什么故事?

对啊!这是我们上个学期才学过的《狐假虎威》,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狐假虎威本来是一个寓言故事,由于常被人们反复提及,就成为了一个成语。可以说,许多成语来自于寓言。

那么,什么是寓言呢?

通过一个短小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

3、今天我们要学习两篇寓言故事。

出示《寓言两则》。

齐读课题。

4、理解课题。

什么是则?

则就是篇幅比较短小的文章。寓言两则我们可以说是寓言两篇。下面就让我们一则一则地来学习吧!

二、学习《自相矛盾》

1.直接出示《自相矛盾》。

你能从图片中找到矛和盾吗?用你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这两种古代的武器。

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矛是用来攻击的武器。柄是木头的,头是青铜制成的,呈尖锐状。

盾是用来防御的武器。圆且宽大,青铜制成,十分沉重,但坚固。

学习生字:矛:不要漏掉撇。撇就像矛头下挂着的红纓络。

盾:提醒:不是厂字头。为什么里面有“目”呢?(学生思考交流)

2、学习课文内容

在市集上,就有这么一个人在卖矛和盾呢!我们一起去看看他是怎么叫卖的。

出示句子:“我的矛锐利得很,不论什么盾都戳得穿!”

“我的盾坚固得很,不论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自由读。

(1)对于这个人在介绍矛和盾时的样子,课文中都用了一个词――夸口。

(2)什么教“夸口”?谁来学学这个人的样子,来鼓吹一下他手中的矛和盾?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生字:锐:金字旁说明这个字在发明出来的时候就是形容金属制品的。

(3)他卖力地介绍自己的矛和盾,结果怎样?在书上划出有关的词语。

出示:哑口无言(简单学习哑。)

(4)他为什么从一开始的夸口到最后会变成哑口无言呢?

(5)总结:这个人不顾实际情况地随便夸口,让自己的话

自相矛盾(板书:自相矛盾)最后哑口无言,说不出话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

三、学习《掩耳盗铃》

1.整体感知,理解词义

(1)出示:掩耳盗铃(读准题目)

(2)理解:掩,盗(用动作来表示)耳、铃

(3)说说掩耳盗铃的字面意思。

(4)学习生字:掩:换部首“淹”、“腌”。

盗:回顾皿字底的字。

铛:与金属相关,形声字。

2.阅读寓言故事,理解寓意。

(1)他想像中捂住耳朵偷铃会有什么样的效果?

学生找出关于他的想法的.句子。

(2)实际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自由读课文,划出有关句子。

(3)你想对这个掩耳盗铃的人说什么?

(4)小结:小朋友,其实,你语重心长的对偷铃人说的话就是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做事、做人不能自己欺骗自己,

四、拓展巩固:

1、你还知道哪些从寓言而来的成语呢?

媒体出示部分图片,请学生们猜一猜。

2、学习剩下的一个生字“零”:模仿铃铛的声音“丁零丁零”,并回忆雨字头的字。

3、开火车朗读词语。

4、形近字组词。

5、听写句子:

(1)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辞。

(2)做事不要自欺欺人。

五、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抄写生字词语。

3、分层作业:摘录一个自己喜欢的寓言故事,并将其中的道理说给同伴听。

板书设计:

23寓言两则

自相矛盾: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

掩耳盗铃: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教学反思:

在教学的设计中我把第二则寓言故事的寓意通过让学生对那个盗铃者说说心里话这样一个环节来揭示。在这一环节中注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让孩子们通过小组形式的讨论,根据课文的内容,试着对那个盗铃者说说心里话,应该说这一环节老师是完全放手让孩子自主学习。但从实际的效果来看,一部分优秀的学生,有较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孩子,自主学习的效果明显,能根据课文的内容通过对盗铃者说的话来揭示寓意,这样的设计对那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等方面的确有很大的帮助。但对于一些后进的学生,效果就不容乐观,因此我在教学中引导:在孩子们说心里话后,增设这样一个环节:他们说得好吗?你能学着他的样子也来说说吗?这样既可以给那些学习有困难、害怕发言的学生一个示范,也可以激发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参与学习的欲望,从而更好地达到预期的目标。

寓言教学反思15

教学《寓言两则》这一课使我感想颇多。过多的教学内容,过多的环节设计,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想要达到面面俱到,恐怕是做不到的,所以要有所取舍。应当认真地研究教材,研究新课标,研究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更好地把握教材,做到有的放矢。对于一篇文章,它所包含的信息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中包括字、词语的认读理解及积累,文章的篇章结构,文章的构思修辞,文章的表达方式,文章内容的情节、人物、故事要反映的中心,还有每个阅读着对于文章的不同理解,受到的不同启示。如此多的.内容,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时,教学设计要有所侧重,要有比较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对于四年级学生应是以字词的认读理解为重点,贯穿朗读的训练,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抓好积累,和阅读兴趣。在教学环节设计上在保障以上教学目标的完成的前提上,再加入对文章更深层次的理解,在加入一些由文章引发开来的思考。

通过对这节课的反思使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在将来的教育教学中我会更关注学生的年龄年级特征,更关注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更好地确定教学目标,较好地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

《寓言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