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设计

时间:2025-11-23 23:51:09
古诗教学设计15篇[热]

古诗教学设计15篇[热]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在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

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

自学要求: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2)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2. 交流反馈。

学习《牧童》。

(1)理解字词

(2)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3)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学习《舟过安仁》

(1)理解字词

(2)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C.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什么?

[学生放飞想象,仿佛和诗中的两个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张伞使风,听到了水声、风声、欢笑声,想到了自己曾做过的调皮事,怎能不喜欢呢?而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3)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四.再读古诗,陶冶情趣(古诗舟过安仁的诗意)

比较两首诗,你有什么话想对谁说?

[学了这两首诗,学生一定有很多感触,因此配上轻快的音乐,让学生美美诵读,然后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可对诗中的儿童说,对家人说,对老师说……既可给学生倾吐的机会,又可拓宽思维、丰富体验。]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

[通过回忆,既巩固了旧知,加深了印象,又自然地引出新知,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揭题解题,获得知识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老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词与诗的区别,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1)自由读词,读准字音。(注意:醉、媚、锄、媪、亡赖、剥)

(2)合作探究,理解字词。(可以查字典、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讨论)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品读全文,获得美感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谈感受,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为下面准确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1)“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他们会亲热地说 ……此处隐藏16567个字……大屏幕。【投影】

把握诗歌形象

推敲关键词句

品析艺术特色

理解诗歌主题

五.练一练:看谁运用得精,运用得活。

知道了赏析诗歌的一般角度,下面我们进入第三个环节:请同学们作一回中考命题老师,分别就《望岳》和《杜少府之任蜀川》为对方出三道题,注意出题的角度和提问的方式,并整理好答案,时间5分钟。

时间到,先请B组出题,A组接题(指名出题,你请谁答题),A组一共答对了多少题?

老师也为这首诗编了两道题,请同学们答一答。

下面看A组的了,A组出题,B组接题(指名出题,你请谁答题),B组一共答对了多少题?老师也为这首诗编了两道,请同学们再答一答。

不错,两组同学表现的各有千秋。出题者出得好,题题都问到了点子上,都问到了诗歌赏析的`关键之处;而答题者答得更妙,句句都答到了位,答得对方心服口服。真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淹啊!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得分情况。最终A组在这次诗歌复习竞赛中获胜,让我们同热烈的掌声对他们表示祝贺,但是B也不要所馁,下一次我们有的是机会。

六.总结:布置作业。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了解复习诗歌的一般方法,也了解了诗歌常规的命题角度,其实也学会了自我复习诗歌的方法。同学们的表现都不错。课后请同学们一方面要将所学的诗歌能熟练背诵默写,并加以理解。另外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自选一首诗,编三道诗歌赏析题,然后我们汇编在一起,打印出来,做个练习,看看谁能做得最好。

好,这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古诗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注释,查阅字典,了解诗句的意思,进而读懂古诗《悯农》,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在写景叙事中抒发感情的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用“释诗题,解诗句,悟诗境”的方法学习古诗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总结学法延伸课外,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探究,读诗学法——激趣用法,扩展读诗”的四步过程,教给学生“释诗题,解诗句,悟诗境”的古诗阅读法。

情感价值观: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教育学生尊重农民的劳动。

课前准备:

课件(李绅的悯农诗,杨万里的悯农诗,朗诵古诗的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古代农民劳作的情景图)

看到这样的画面,你们都想到了什么,可以是一句话,可以是一首诗。(学生汇报)老师也和你们一样,想到了我国唐代诗人李绅的诗歌《悯农》。屏幕出示《悯农》教师找同学读古诗,教授读诗歌的基本方法,四声读法。

再出示一首古诗《伤农》,指导学生读古诗。要读出韵律和节奏。

今天老师和大家共同学习一首古诗杨万里的〈悯农〉。

教师板书:悯农

提起诗人杨万里,同学们一定不陌生,他是南宋著名的诗人,和“陆游,范成大,尤袤“被称为“南宋四大家”,杨万里的作品语言浅近,平白朴实。

二启发想象,体味诗情

1释诗题:“悯”是这课的生字,大家读准了,指导读字。同学们借助书中的注释,(学古诗一定要看注释,这是学古诗的好方法。)想想题目是什么意思?(找生汇报)

作者为什么要同情,怜悯农民呢,请跟着老师一起走进诗中,去感悟一个正直诗人的忧民之心吧。

2解诗意:(1)请同学们自己的读一读这首诗,注意里面的生字要读准。想怎样读就怎样读,但一定要念到自己的心里,念上两遍到三遍。

(2)找生汇报。(谁能给大家读一读,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水平。)

(3)诗人看到了什么引发了他的怜悯之情呢?(学生汇报)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水稻……不多黄

荞麦……早着霜

(4)关于水稻和荞麦同学们可能不太熟悉,我们吃的大米就是没加工前的水稻的种子,荞麦也是一种重要的粮食。这两种重要的粮食都遇到了什么情况呢?听着同学们的理解,老师感到这句话啊,能用一组关联词来连接,大家想想是哪个关联词?“因为……所以……”

稻子是最重要的粮食,成熟的很少,意味着什么?(学生汇报)所以说这是农民遭遇的第一层“苦”板书:苦

稻子不能离开水,可是不需要多少水的荞麦又遇到什么情况了呢?学生汇报

理解“空花”,是不结果的花,就像咱们都知道有黄瓜的谎花一样,是不结果的。

师:听着同学们的叙述,你想想这句能用一个什么关联词把诗句的意思表达的更加准确呢?(不但……而且……)同学们从这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汇报)这就是农民的第二层“苦”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啊。大家回过头来看前两句,流露出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谁能用个词语来概括一下?

同学们看看,这两句是写景还是叙事?从这两句中,我们不难体会到诗人杨万里的诗风,平白朴实,步步递近,层层渲染。

(5)大家读读后两句,看看你能读懂什么?(要一行一行地读,一行一行地想,也可以你说给他听,他说给你听。)

你读懂了什么?(学生汇报)板书:忍饥……度残岁

“堪”字你是怎么理解的?(是不堪的意思)

板书:更堪……闰添长

“闰年”大家理解吗?(可以用的方法或者看注释来理解。这个被调整的月份或增加的月份就被称为“闰月”。)

连起来说说这两句写了什么事?我们从中体会到了农民的`第三层“苦”。

前两句是写景,这两句是写事。诗人的这种写法叫做写景叙事相结合。

(6)同学们现在你就是诗人,杨万里,你站在田边,你看到了………听到了……你感受到了………。诗歌处处体现了诗人对农民的“悯”,所以诗歌题为“悯农”。

就让我们带着对农民的同情,一起读读这首《悯农》吧!

(7)学习要学会记住,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知识,要记的,现在谁能把学到的这首诗背诵给大家。

三总结学法,延伸扩展

刚刚,我们随着杨万里看到了灾害深重的农村,听到了农人的一声声悲痛的叹息,深切的感受到诗人对农人的无限爱心,短短的28个字,把一个正直诗人的忧民之心表达的淋漓尽致。同学们回忆我们刚才的学习过程,首先是释诗题,然后是解诗意,最后是悟诗境。(课件展示学法)

现在同学们看屏幕上的这首诗,出示古诗《悯农,二》找生来读一读,然后说:用我们刚才学到的方法来自学。自学后汇报,读懂了什么。可以看注释或者和同桌商量一下这首诗歌写了什么。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这节课啊,我们沿着历史的隧道来到了1000多年前的南宋农村,体会到了农人灾年愁苦的生活,倾听了他们叫天天不灵,唤地地不灵的愁苦哀叹,探索了古诗学习的方法,老师真为你们会学习感到高兴,衷心的祝愿同学们用学习古诗的金钥匙,开启辉煌的古诗宝藏,发现诗的特点,进入诗的王国。

板书设计:

悯农

杨万里

稻云……不多黄

荞麦……早着霜

忍讥……度残岁

更堪……闰添长

《古诗教学设计15篇[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