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案

时间:2025-08-07 00:12:07
有关文言文教案汇编7篇

有关文言文教案汇编7篇

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许多人都对一些经典的文言文非常熟悉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文言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言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文言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研读现代汉语语法从而了解古代汉语语法。

教学设想:

学生在初中阶段语法知识相当薄弱,有必要详细讲述,使他们迅速理解文言文语言现象。选取初中文言课文的句子,通过学习旧知获得新知,温故知新。

一课时

教学内容:

现代汉语的词法和句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任何语言的表达都有一定习惯,后人总结规律,便形成语法。文言中所谓的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是相对于翻译成的现代汉语而言。

二、查《现代汉语词典》,明确概念。页码如下:

名词886 动词301 形容词141 数词1176 量词792 代词240

副词397 介词650 连词782 助词1644 叹词1225 主语1643

谓语1316 宾语87 定语298 状语1656 补语101

三、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分析下面的.句子:

年少的我一直做着美丽的梦

明确:

1、单句成分位置关系

主 状 谓 宾

主语在谓语之前

状语在谓语之前

宾语在谓语之后

定语在主语或宾语之前。

2、各个句子成分由什么词充当

主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

谓语:动词,形容词

宾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

状语:副词,介宾短语

四、短语:

大于词,小于句。任何句子不加标点即为短语。

A名词短语:以名词为主体、中心,整体上具有名词性,语法作用大致与名词相同。可作主语宾语。

1、并列关系

用“和、跟、同、与、及、以及、或”连接

例如:工人农民 城市和乡村、

2、偏正关系

名词和定语组成,修饰语+中心语。定语是修饰语,名词叫中心语。

例如:壮丽山河

3、方位短语(上下左右中东西南北前后)

例如:黑板上

4、“的”字短语

例如:吃的、喝的、我们班的

5、复指短语

例如:司机老王

B动词短语:能充当任何成分。

1、并列式

例如:调查研究

2、偏正式(状语+动词)

例如:立即动身

3、动宾式:

例如:挖地道

4、动补式

例如:变得更美丽

5、连动式

例如:开门进屋打开本讲课

6、兼语式

例如:请你参加(“你” 是“请”的宾语,“参加”的主语,一兼二职,兼语

C、形容词短语:能充当任何成分。

1、并列式

例如:坚韧和刚强

2、偏正式

例如:非常生动

3、形补:漂亮极了

D、主谓短语

例如:春天来了

E、介宾短语

介词加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或代词构成。表方向,处所,时间,方式,目的,原因,对象等。一般充当状语或补语。

例如:我们坐在高高的土堆旁边(补语)

我们在高高的土堆旁边坐着(状语)

F、固定短语

包括:主要是成语

二课时

教学内容: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过程:

一、展示例子,思考

在现代汉语中,

1、名词能否做谓语?一般是由动词充当。

2、名词能否做状语?一般是由副词、介宾短语充当

3、形容词动词能否做主语、宾语?一般是由名词充当

4、不及物动词能否带宾语?一般是由及物动词充当

请看例句:二月草已

请分析成分。空处应是谓语,必由动词充当。空处是“芽”,今天看,是名词,此处活用为动词,发芽。

明确:处在这个位置上,得有这个词性。语言环境决定词性。

二、明确几个规则:

1、分析句子成分可判断词类活用。

2、名、形、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具备了使动、意动的条件。

3、名词直接作状语,翻译为介宾短语。

4、意动用法译为“认为······怎么样”“以······为”“把······当作”

三、活用原因

古代汉语实词不丰富,句法不严格,分工不细,不明。

思考下面的句子,看那些词性变化了,为什么?

1、名词活用

(1)活用为动词

例如:左右欲刃相如

一狼洞其中

天雨墙坏

(2)活用为使动词(使动用法)

例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活用为意动词(意动用法)

例如:稍稍宾客其父

(4)直接作状语

例如:操军破,必北还

2、动词活用

(1)用作名词

例如:惧有伏焉

(2)活用作使动词(使动用法)

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

3、形容词活用:

(1)用作名词

例如:采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2)用作动词

例如:素善留候张良

(3)用作使动词(使动用法)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4、数词为动词

例如:与臣而将四矣

四、回顾

(1)词性由于环境而临时改变。因为词在某个成分的位置上而变。词义随之而变。

(2)翻译是关键。多读多见就好了。

三课时

教学内容: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教学过程:

一、今天的句子,一般是“主+状+谓+宾”

古代的句子,主语可在谓语后,宾语可在谓语前,状语可在谓语后,定语可在主语宾语后。相对今天而言,其语序十分特殊,所以称为特殊句式。正确翻译后可判断特殊句式。

二、形象展示。做六个模具,在“名标”上分别写六个成分,比较古今句子成分的位置关系。

请出六们贵宾(佳宾)就座。四大家领导:

主 状 谓 宾

县委 政府 人大 政协

三、按类型分析

1、 ……此处隐藏5567个字……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四、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

其:

为:

也:

如:

此:

乎:

始出:

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五、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o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CoC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准备)

6.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文言文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需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安排同学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学弈》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

(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同学,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同学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同学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同学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同学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引导同学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

(结合同学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⑴ 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身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⑵ 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⑶ 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同学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同学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⑷ “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五、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同学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

学习《两小儿辩日》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同学讲述,老师结合同学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身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考查同学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三、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同学对照注释,自身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效果。

四、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其、为、也、如、此、乎、始出、小儿。

2、两小儿在争辩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同学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五、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同学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同学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根据同学回答引导同学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同学肯定两小儿敢于讪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扮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扮演准备)

6、向同学优秀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同学阅读古文的兴趣。

《有关文言文教案汇编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