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教案6篇[优秀]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活动教案 篇1活动目标:
1、知道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2、体验探索声音游戏的乐趣。
3、对声音现象感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PPT、声音课件、 各种瓶罐、沙子、玉米粒、碎纸、豆子、曲别针等填充物。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PPT出示声音城堡的图片,提问:这是什么地方? 今天老师就带小朋友去声音城堡玩一玩,那里有很多好玩的游戏。
二、感知、探索、发现
1、游戏一、听一听。 倾听和辨别生活中的声音。
幼儿倾听玻璃碎、警笛等生活中熟悉的.声音,说一说是什么声音。
师小结:生活中有许多奇妙的声音。
2、游戏二、玩一玩。
操作一(1)、教师随手拿一个瓶子,藏背后用手轻轻敲打,问:咦,这又是什么声音?
(2)、教师出示各种瓶罐、玩具等,引导幼儿自由的选择喜欢的瓶瓶罐罐操作。教师观察并适时指导,尽量不限制孩子的玩法,让幼儿尽情探索。
共同梳理和交流:你的瓶子发出什么声音?你是用什么办法让它发出声音的? 你还发现了什么?(可以让幼儿示范操作自己的发现)。
操作二(1)、出示曲别针、玉米粒、碎纸等填充物,幼儿填进空瓶,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发出声音。
(2)、再次梳理和交流:这次,你的瓶子又发出什么声音,你是怎么玩的?
(3)师: 声音城堡真好玩,小朋友的发现可真多。原来不同的东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3、游戏三、找一找。
你知道吗,我们的身体也能发出很多不同的声音。
请幼儿想办法用身体的不同部位发出声音。如拍手、跺脚等。
三、延伸活动:带领幼儿户外散步,听听周围有什么声音。
科学活动教案 篇2一、设计意图
在日常生活中,我发现幼儿特别喜欢“玩火”,如:划火柴或玩打火机,或者用火点燃纸,破布等等。这是非常危险的,也是成人所不允许的。看到这一现象,一方面我感到不让幼儿“玩火”会扼杀幼儿对火的探索的兴趣,使幼儿失去学习和学会自我保护的好机会;另一方面我也非常理解家长的心情,所以我结合了“空气在哪里?”设计了这样一节课。主要让幼儿通过探索观察蜡烛燃烧时的一些有趣现象,知道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幼儿探索求知的欲望。
二、活动目标
1、观察蜡烛燃烧,发现许多的有趣的现象
2、产生观察兴趣,初步了解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3、培养幼儿的探索兴趣和观察力。
三、活动准备
每人一个玻璃杯,一支蜡烛,一张画纸,一盘颜料,一块碎蜡。
四、活动过程
(一)活动引入
1、师:昨天晚上停电了,屋里黑黑的,什么也看不见,怎么办?
(幼儿自由回答)蜡烛可以照明,今天我带来了很多种蜡烛,请小朋友看一看。
2、幼儿观察、发言、都有些什么蜡烛。
(工艺蜡烛、喜庆蜡烛、杯烛、生日蜡烛等)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这些蜡烛会在什么地方用到。
3、小结:蜡烛可以照明,可以做蜡笔,蜡纸。
(二)燃烧蜡烛
1观察燃烧的蜡烛
(1)师:蜡烛可以照明,点燃的蜡烛还有许多的'现象(点燃蜡烛)我们来看看蜡烛的火焰是什么颜色?(幼儿自由说)
①蜡烛的火焰中间和外边的颜色是不一样的,中间是蓝色的火苗,外边是黄色的火焰。
②蜡烛的火焰像什么?(幼儿自由想象)
(2)感知蜡烛发出的光和热
①请一名幼儿前来用手拢着火苗,说一说有什么感觉?
②师:蜡烛燃烧时会发出光和热,它的火苗在不停的跳动,忽上忽下。
2、实验一:《蜡烛在空气中的燃烧》
(1)师:点燃的蜡烛不要把它吹灭,它会怎么样?(一直燃烧不会熄灭)如果给点燃的蜡烛罩上一个玻璃杯,蜡烛会怎么样?(幼儿自由发言,讲述)
下面我请小朋友做个实验,看看这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2)幼儿操作实验:(罩上杯子后,蜡烛会慢慢熄灭)
①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幼儿自由发言)
②蜡烛的熄灭是因为蜡烛燃烧时需要空气,当蜡烛被罩上杯子后,外面的空气进不去了,杯子的空气被蜡烛燃烧用完了,蜡烛就会熄灭。
③罩上杯子后蜡烛会熄灭,还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杯子会发热,发黑,杯壁上会有小水珠,火焰熄灭时有一股烟味)
3、实验二:《吸水的杯子》
(1)师:如果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盛水的盘子中,再把蜡罩上玻璃杯会有什么现象?(幼儿讨论发言)
(2)幼儿操作,观察现象
(3)师:你们看到了什么,为什么蜡烛会熄灭,彩色的水会被吸到杯子里,(幼儿讨论其中的原因)
(4)小结:点燃的蜡烛被罩上玻璃杯后,玻璃杯里的空气被点燃的蜡烛燃烧完了,杯子里的大气压变小了,外面的大气压就会把盘子里的水挤压到杯子里。
4、实验三:《蜡烛花》
(1)师:蜡烛燃烧时,周围会流下很多的蜡烛油,蜡烛油像眼泪,而且有点烫,下面请小朋友把蜡烛油盛水的盘子里。
(2)幼儿观察蜡烛油滴在水中的现象。
(3)小结:蜡烛油滴到水中,它会像荷叶那样漂浮在水面上,不会下沉,所以我们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蜡烛花”。
(三)总结
通过实验一,观察燃烧的蜡烛这一环节,让幼儿知道蜡烛在燃烧时火焰的中间和外边的颜色不同的,充分让幼儿自由想象火焰像什么?从而知道蜡烛在燃烧时是会发出光和热。
五、活动结束
1、评价
2、总结
六、活动延伸
蜡染画
蜡还可以绘画,请幼儿用桌子上的碎蜡在纸上画上自己喜欢的东西,然后用棉签蘸上盘中的颜料,均匀的涂在画上,就会显现出美丽的蜡染画。
科学活动教案 篇3活动目标:
1、学习一一对应地将图形放入不同形状的图中。
2、感知圆形、正方形、三角形。
活动准备:
1、小兔手偶或玩具数个、粘图形用的板子人手一份。
2、"魔术箱"每桌一个,内装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不同的几何图形,这些 ……此处隐藏2436个字……想结果。
1、请幼儿交流一下自己的猜想,通过各自猜想的不同,激起幼儿用实验来验证的想法,从而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精神。
师:我请小朋友来说说你对这四样实验材料的猜想,到底谁能取出来?谁不能取出来?
2、幼儿再次实验验证猜想并进行交流。
师:现在我要请你们接着做实验,刚刚介绍了这里有许多小工具,有小勺、筷子、和小网,现在你们要用这些小工具,看看刚才放进水里的这些材料,哪些还能取出来,哪些取不出来,用同样的方式记录下来。(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在本环节中,幼儿积极主动地实验,认真地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热情地表达自己的发现和观点。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也顺应了幼儿的天性,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教育理念。)
四、针对幼儿提出的异议,请个别幼儿再次实验,充分理解溶解的概念。
师:做完的小朋友谁来讲一讲?你想讲四个中的哪一个实验结果?你猜想的结果和实验的结果是不是一样?(有异议的小朋友单独做试验,使幼儿意见达成统一)
教师小结:今天通过做试验,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物质放进水中会有不同的现象发生。石头放进水中,沉下去了;油放进水中,浮起来了;果珍放进水中,使水改变了颜色;冰糖放进水中,最后看不见了。冰糖和果珍经过充分的搅拌后,利用各种小工具能不能取出来?
幼:不能。
师:对,而且它们还改变了水的颜色和味道。这种现象有个词表示,叫做“溶解”,果珍和冰糖“溶解”在水中了。石头和油 ,我们用工具还可以从水中取出来,它们不能溶解在水中。谁能告诉我,你在生活中,还见过那些东西可以溶解在水中?
幼1:白糖
幼2:咖啡
幼3:盐
幼4:醋
师:刚才小朋友还说了很多物质,那这些物质能不能溶解在水中,老师先不告诉你们。小朋友知道,猜想的结果和实验的结果会有不同,那我们现在再猜一猜,回家后做做实验,明天告诉大家好不好?
[page_break] (这一环节,通过让有异议的幼儿再次做试验,使幼儿初步感知溶解的概念。幼儿猜想生活中可能会溶解的物质,老师提前准备了一部分,老师做试验,幼儿在观察地过程中,更加充分地理解溶解的概念。)
五、观看被污染的图片和录像,增强幼儿环保意识。
师:小朋友看这些图片,看看河流上飘着什么?
幼:塑料袋。
师:老师经常看到有些河流中有许多的塑料袋,你们说它能溶解在水中吗?那样我们的水就会怎样啊?
幼:被污染了。
师:被污染的水都不能用了,地球上可饮用的淡水越来越少了,我们要怎样来保护水资源啊?
幼1:节约用水
幼2:不往河流里扔垃圾
幼3:制作标志,提醒别人
师:小朋友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啊,你们真是环保小卫士!那让我们在区角活动时,一起制作环保标志吧!
(教师通过物质能否溶解在水中,来激发幼儿的环保意识。并把节约用水和幼儿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幼儿知道环保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通过动手做环保标志,使幼儿的想法付诸行动。)
【活动点评】
这次活动贴近孩子生活,所用的实验材料也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在生活中,孩子们喝过果珍、糖水和各种饮料,也见过石头和油。只不过孩子们从未仔细观察、比较过这些材料在水中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用孩子们并不陌生的活动、内容和熟悉的材料,引发孩子们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比较和深刻地思考,符合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的“做中学”的思想。
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积极主动,有很高的探究热情和交流的愿望。孩子们至始至终都积极投入,积极地进行猜想,主动地投入实验,认真地记录自己的猜想和实验的结果,热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并能提出自己与同伴不同的想法和做法。
这一活动向我提出了一个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关于溶解的概念怎样分成不同的层次,设计有内在逻辑的一系列活动,引导和促进幼儿的概念由低级到高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呢?如:发现有些东西能溶于水中,有些不能;物质溶解后,其外观变了,得到的混合物状况不同—混浊或清澈;初步理解物质守恒的原理。因此,怎样引导幼儿沿着概念的箭头和线索前进,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共同研究和学习的方向。
科学活动教案 篇6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动手实验、游戏、感知水的特性。
2、了解水的用途、教育幼儿要节约用水。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在活动区游戏和日常生活中,启发幼儿观察水的特点。
2、游戏材料准备:容器、盐、糖、水车若干、酒精灯。
活动过程
1、以猜谜语形式猜水
2、提问:你在哪里见到过水?(启发幼儿描述自己见到水的情形。)
3、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水和玩具,请小朋友做个实验,看看水有什么变化?
实验要求:仔细观察实验过程及发生的变化,不浪费水。
4、分5个小组游戏,幼儿自选一组参加。
1)水的三态组:你们把冰加热后发现什么了?
2)溶解组:把盐、糖放进水里搅拌后,它怎么不见了?
3)沉浮组:把东西放在水里,有什么不同现象?
4)流动组:为什么小篮子装不住水?
5)冲力组:为什么把水浇在水车上,它就会转?
5、
1)唉,小朋友,到这组来看看,这些小朋友都发现了什么?请全班小朋友一起观察冰溶化的现象,并请一个小朋友讲述他们的`发现: 加热 加热
冰------水------水蒸汽
提问:a、把水蒸汽变成冰应该怎么办?
b、夏天时,下了一场大雨,地上都湿了,为什么太阳出来,地上的水就干了?(启发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并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
2)溶解组小朋友讲解:把盐、糖、沙子放在水里,搅拌后,盐和糖溶解在水里了,沙子没有溶解,说明水能溶解某些东西,有的东西不能溶解。
3)沉浮组小朋友讲解:各种东西放在水里后,有的东西沉下去了,有些东西浮在水面上,说明水有浮力。
4)流动组的小朋友讲解:用小篮子舀不起水,说明水是流动的。
5)水的冲力组:水倒在水车上,水车转了,说明水有冲力,有力量。
通过以上幼儿亲手实验、观察、讲述培养了幼儿动手实验的兴趣,观察的能力及分析,讲述能力等。
活动反思
在教学中,幼儿对操作、探究很感兴趣,通过操作的形式让幼儿体会到探究创新的过程和快乐,活动中利用生活经验交流讨论、多媒体引导、发散思维创新想象,操作实验、创新实验交流、记录总结等活动,引导幼儿创新动脑思维,教师适当的提供了探索材料,把问题抛给幼儿自己尝试着探索创新,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培养幼儿的思维想象力,创新能力。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