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教案《鹿和狼的故事》

时间:2025-11-21 02:21:11
六年级语文教案《鹿和狼的故事》

六年级语文教案《鹿和狼的故事》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语文教案《鹿和狼的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语文教案《鹿和狼的故事》1

一、导入课题

听过有关狼的故事吗?你觉得狼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是啊,在我们的印象中,狼是一种凶残的动物,应该毫不留情地消灭。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鹿和狼的故事》这篇课文,却要告诉我们另外一种看法。

二、自学课文

1。读通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发生在凯巴伯森林的一个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质疑。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同桌分段轮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提出不懂的地方,解疑。

3。指名复述发生在凯巴伯森林的故事。

四、重点讨论

1。为什么我们不应该完全消灭凶残的狼?再读课文,能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吗?

2。学习句子: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人们必须尊重这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

(1)什么叫制约?用课文中的事例来说说:狼和鹿以及森林之间是怎样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尽管狼吃鹿,它却维护着鹿群的`种群稳定。这是因为,狼吃掉一些鹿后,就可以将森林中鹿的总数控制在一个合理的程度。鹿的数量超过森林可以承载的限度,就会摧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给森林带来巨大的生态灾难。)

(2)再用课文中的事例说说:为什么人们必须尊重这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如果破坏了会怎么样?

(没有了危害鹿群的狼后,森林中的鹿就增多了,大量的鹿群在森林中东啃西啃,灌木丛吃光了就啃食小树;小树吃光后又啃食大树的树皮……森林中的绿色植被一天天在减少,大地露出的枯黄一天天在扩大。鹿群也大量死亡,疾病流行,鹿群数量骤减……)

找到描写这些情景的段落,反复读一读,想象一下,那是怎样的情景?能用自己的话给大家描述一下吗?见到此景,你想说什么?

(3)整个生物界中还有许多这样的相互制约因素,你能用其他的事例来证明我们必须尊重这些关系吗?

五、小结,作业

写一写读了这篇课文的感受,可以写从中懂得的道理,也可以写知道的类似事例。写完后同学之间交流一下。

六年级语文教案《鹿和狼的故事》2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的、相互联系的,树立保持生态平衡的意识。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弄清罗斯福下令捕杀狼这一决策错在哪里,理解本文的结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听过哪些有关狼的故事?你觉得狼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请你用几个词语说出“狼”给你留下的印象。你为什么这样认为?板书:狼

2、你鹿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请你用几个词语说出“鹿”给你留下的印象。板书:鹿

过渡:是啊,在我们的印象中,狼是一种凶残的动物,应该毫不留情地消灭。可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鹿和狼的故事》这篇课文,却要告诉我们另外一种看法。

板书课题:鹿和狼的故事

二、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发生在凯巴伯森林的一个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质疑。

3、想想全文可以分为几个自然段,概括每段的段意。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同桌分段轮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提出不懂的地方,解疑。

四、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

2、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它们在这里生儿育女,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此时的鹿群真的是无忧无虑吗?请选择喜欢的方式读第3节。

3、画出罗斯福为了保护森林中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用自己的话说说。

4、在文中找出罗斯福的做法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5、讨论:指名读句子: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人们必须尊重这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

⑴用课文中的事例来说说:鹿和狼以及森林之间是怎样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⑵再用课文中的事例说说:为什么人们必须尊重这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如果破坏了会怎么样?

⑶整个生物界中还有许多这样的相互制约因素,你能用其他的事例来证明我们必须尊重这些关系吗?

五、体会课文中心

1、为什么鹿会“饿”、“痛”直至从10万只只剩下8千只?

2、这是“狼”的错吗?“狼”难到就该杀吗?

3、狼倒在猎l枪下的一瞬,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你知道它想说什么话吗?

4、鹿是毁灭自己的“祸首”。鹿它想毁灭自己吗?真正的“祸首”究竟是谁?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六、作业

写一写读了这篇课文的感受,可以写从中懂得的道理,也可以写知道的类似事例。并请你给凯巴伯森林设计一块警示牌

六年级语文教案《鹿和狼的故事》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板书“鹿”和“狼”

1、谁能说说你对狼的认识?你对鹿的了解呢?

(鹿:温柔善良,让人喜欢。狼:凶恶狡猾,让人憎恨,如《会摇尾巴的狼》、《狼和羊》。

2、板书《鹿和狼的故事》,看了题目后你想说些什么?

温柔善良的鹿和狡猾凶恶的狼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3、同学们你们现在最想做什么?(读书)

二、学生读课文。

1、自己将全文正确流利地读出来。

2、你想读哪一自然段就读哪一自然段。

三、课文中哪一部分给你印象最深你就读哪一部分,边读边想你为什么选择这一部分。

四、读你印象最深的段落,说一说为什么会选择这一部分。

1、罗斯福总统决定由政府雇请猎人去消灭狼,目的是为了保护鹿,让鹿繁殖得更多一些。

2、经过25年的'猎捕,鹿没有了天敌。

3、鹿过着没有 ……此处隐藏2495个字……所措。我不禁一怔:为什么我斟酌了半天才确定下来的问题,竟会受到学生如此的冷遇!我只好点名让几名语文成绩不错的学生来回答,可答得并不尽人意。下面的课学生听得索然无味,我的热情也大打折扣。为了让课能顺利结束,我只好一个人自编、自导、自演,牵着学生向前走。一节准备得如此“充足”的课就这样浑浑噩噩地结束了。

为什么自认为画龙点睛的问题学生反应却如此冷漠呢?我将每一个教学环节想了一遍。毫无疑问,问题出在我身上。备课时,我只站在教师的立场上想问题,为教而设计,为所谓突出重点而提问。问题没有设计在学生的“心坎上”,没有引起学生的共鸣,没有激起他们的兴趣。孔夫子说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那么什么样的问题,什么样的思路才适应学生呢?

我拾起课标,反复推敲,琢磨。“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这是《鹿和狼的故事》教学中的一个重难点。我痛定思痛,怎样使课程资源变“窄”为“宽”,变“死”为“活”?我私下里找来学生和我一起备课,了解他们喜欢怎样的提问方法,推翻了前面所有的设计,寻找着一种更新、更贴近学生的突破口。于是有了今天的“读完《鹿和狼的故事》后,哪些段落又让我们心里感到不是滋味?”这个问题的出炉。再上这节课的时候,它就如一枚卵石击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热情饱满,跃跃欲试,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孩子们的语言闪现着智慧的火花,整节课精彩纷呈,我倍感欣慰。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好的教学设计激活了课堂,也给起关键作用的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应该本着一切为学生发展的理念,注重提问的开放性、合作性、民主性、过程性。教育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不断的摸索,就一定会有所成就,语文课堂也一定能焕发出新的光彩和魅力。

六年级语文教案《鹿和狼的故事》6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在20世纪初叶,美国亚里桑那州北部的凯巴伯森林还是松杉葱郁,生机勃勃。大约有四千只左右的鹿在林间出没。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有效地保护鹿,决定由政府雇请猎人去那里消灭鹿的大敌——狼。结果摧毁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给森林带来巨大的生态灾难。那么,毁灭森林的罪魁祸首是谁呢?可能谁也不会想到,那就是得到特别保护的宠儿——鹿。课文通过美国总统罗斯福下令捕杀狼前后凯巴伯森林的不同情况,说明了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把握课文内容,明白菲格雷特总统为大瀑布举行葬礼的目的和意义,激发学生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情感。

教学准备:注意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想想我们该为此做些什么?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听过哪些有关狼的故事?你觉得狼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请你用几个词语说出“狼”给你留下的印象。你为什么这样认为?板书:狼

2.你鹿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请你用几个词语说出“鹿”给你留下的印象。板书:鹿

过渡:是啊,在我们的印象中,狼是一种凶残的.动物,应该毫不留情地消灭。可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鹿和狼的故事》这篇课文,却要告诉我们另外一种看法。

板书课题:鹿和狼的故事

二、自学课文

1. 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发生在凯巴伯森林的一个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一个

什么道理?

2. 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质疑。

3. 想想全文可以分为几个自然段,概括每段的段意。

三、检查自学情况

1. 同桌分段轮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提出不懂的地方,解疑。

四、理解课文内容

1. 默读课文。

2. 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它们在这里生儿育女,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此时的鹿群真的是无忧无虑吗?请选择喜欢的方式读第3节。

3. 画出罗斯福为了保护森林中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用自己的话说说。

4. 在文中找出罗斯福的做法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5. 讨论:指名读句子: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人们必须尊重这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

(1)用课文中的事例来说说:鹿和狼以及森林之间是怎样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2)再用课文中的事例说说:为什么人们必须尊重这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如果破坏了会怎么样?

(3)整个生物界中还有许多这样的相互制约因素,你能用其他的事例来证明我们必须尊重这些关系吗?

五、体会课文中心

1. 为什么鹿会“饿”、“痛”直至从10万只只剩下8千只?

2. 这是“狼”的错吗?“狼”难到就该杀吗?

3. 狼倒在枪下的一瞬,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你知道它想说什么话吗?

4. 鹿是毁灭自己的“祸首”。鹿它想毁灭自己吗?真正的“祸首”究竟是谁?

5.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六、作业。

写一写读了这篇课文的感受,可以写从中懂得的道理,也可以写知道的类似事例。

并请你给凯巴伯森林设计一块警示牌。

六年级语文教案《鹿和狼的故事》7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初步懂得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树立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二、教具准备:

多媒体。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同学们,在你的印象中,鹿和狼分别是什么样的动物?今天,我们来读一个特别的故事,她会让你重新认识鹿和狼,也会重新反映我们人类自己。

(二)根据“阅读提示”充分自学课文。

(三)联系讲述“鹿和狼的故事”。

1、仔细读第1—6自然段,想一想:为了保护森林里的.鹿,罗斯福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怎样?

2、自己练习讲故事。

3、同桌互相讲一讲。

(四)小组合作学习。

1、默读课文第7—9自然段,想想: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得地方?

2、小组讨论:罗斯福错在哪儿?为什么?

(五)全班交流。

1、说说罗斯福错在哪儿。

2、举例说说: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六)课外扩展。

搜集有关自然界生物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故事,写下来,准备参加“不能破坏生物链”主题队会的演讲。

《六年级语文教案《鹿和狼的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