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第一课时,属于图形与几何部分,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认识了简单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能够从侧面、正面、后面对物体进行观察,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图形的运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辨认轴对称图形。2.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感受对称的美。
本节课的教学我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通过课前小研究的交流,暴露学生的思维盲点。
2.通过对确定是对称的`几个图形的研究,使学生感受到证明对称的方法: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进而用这种方法验证刚才不确定是否是对称的几个图形。
3.利用学生课前通过折一折剪一剪得到的轴对称图形,围绕:你是如何得到这个图形的?为什么要进行对折?为什么只在一边画图?观察展开的剪纸上的折痕,你能发现折痕两边图形有什么特点?等问题,使学生来认识对称轴,明确对称轴两边的图形完全相同,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
4.进行拓展练习,让学生动手折出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圆形的对称轴。
教学中存在一下不足:
1.在小组合作折几个基本平面图形对称轴时,应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它的对称轴,学生经历过画的过程,就可以避免多次折叠的情况。
2.对对称轴和轴对称图形的强调不够,学生没有会说轴对称图形。
3.学生的双喜字是导致后面重复折叠出现的原因之一,而且教师在大屏幕前示范错误折叠方法,导致学生更加困惑。这是示范例子选取失误。
4.对学生的回答一定要有反馈,是问题要给予解答,不能让学生带着困惑坐下。
5.学生对完全重合的理解不到位,教师在说的时候也将没有完全重合说成没有重合,应该注意语言的准确性。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2(一)师:同学们,我们已学过哪些平面图形?(根据学生回答分类板书)
师:请拿出按照课本P145剪下的8个平面图形,说说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然后再想办法验证。
(学生先猜测,然后动手折图验证,最后举手回答。)
生:第一个图形是等腰三角形,它是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
师:你是怎样验证的?(学生动手演示)
师:如果是等边三角形呢?也有一条对称轴吗?
生:它是轴对称图形,有3条对称轴。
生:第2个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齐答)是。
生:猛地站起一名学生,激动地说:“我认为刚才大家说得不对。有的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
师:你说说看。
生:(边说边演示)用刚折的两个等腰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并且有两条对称轴。
师摸着这个孩子的头,高兴地说:“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数学大王’?”
(二)师:学习了轴对称图形,我们可不可以进行一些创造发明呢?
生:可以!
师:下面就请大家发明聪明才智,动手创造吧。
生: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然后沿折线在纸上画半个树叶,用剪刀剪下,再打开,就变成了这片美丽的.树叶。
师:它有几条对称轴?(一条)
生:我将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然后以两条折线的交点为中心画一个扇叶,将扇叶剪下来打开,再打开,就成了这个风扇了。它有2条对称轴。
生:我先将纸对折,然后沿线画上老师的半张笑脸,剪下来打开,就变成了老师的整个笑脸。祝老师身体健康,笑口常开。
师:老师非常感谢这位同学的祝福,也接受这份十分珍贵的礼物。
反思:
一、注重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对于“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头脑中已形成,也包括教师。我认为,片断一中的那个孩子表现堪称“壮举”,因为他面对的是被证明了的事实。“眼见为实”,岂容怀疑?
二、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与合作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片断二所展示的画面,已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强烈意识以及他们在应用过程中所显露出来的创造力。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师生情感交流。
《新课标》要求我们“以人为本”,这就决定了数学教学适应并促进学生的展。因此,教师只有以学习者的角色去理解学生,才能教好学生。片断二中,学生能向老师赠送自己的作品,充分说明了师生间情感的交融。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3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结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本节课中教师更多的是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欣赏者而存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对数学美感的感受、捕捉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游戏与生活,感知对称美。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经说过:“如果我们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生的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很多学生在幼儿园和小学二年级的剪纸课上,就已经会用对折的方法剪出左右两边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图形。因此,现实中一些对称的图形学生在课前早已接触过,然而何谓“对称”,这一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却是新鲜的。由此可见,如何让学生科学地认识并建立 “对称”的概念是我这节课要达成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教者设计“贴眼睛”的这样一个活动,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对称”概念,抓住对称的本质特征,让学生对“对称”的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也为其在生活中如何判断对称现象提供方法。
二、动手创造,感受对称美。
皮亚杰指出:“要知道一个客体,就必须动之以手。”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再进行学具操作,有利于学生形成表象,促使学生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平面几何图形中轴对称图形的判断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在学生经历了生活化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操作,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也就水到渠成。教者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从生活中感知、在操作中研究、在合作中感悟,让学生实践操作,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 ……此处隐藏7588个字……、贴近生活。如,上课伊始、教师拿一个用纸剪的圆,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找圆的方法渗透图形的对称美,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探究原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
二、创设自主学习的条件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是思考力的培育者,不足知识的注入者。”教师在课堂上应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创”的使命交给学生,使课堂教学民主化,让学生在课堂上乐于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例如,理解对称轴的概念,利用学生手中的一张纸对折在折好的一个侧面,任意画上你喜欢的圆,用剪刀剪下来,在结合教科书,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突破本
本节课的难点。这种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自主地获得了数学知识。
三、重视自主学习的过程 教师要尝试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与评价。通过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定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交流师生的感情。
总之,先进的教学理念,精心的教学设计,充分的课前准备、优质的课堂教学,使这节课顺利完成,学生的能力在本节课有了提高和发展,教学效果很好。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14本节课我们采用的是利用《学习单》的先学后教模式上课,先将《学习单》提前一天发给学生。在学生比较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我们进行课堂教学,从预习情况来看优生基本可以完成简单的作图,如线段、三角形、四边形,包括对称点在对称轴上的简单图形等。中等学生只能画出简单的一些图形,但是对称点在对称轴上的简单图形存在一定难度,中下学生只能做更简单的一些填空题。如果我们提前一天提示学生如何做一个点关于某直线的对称点,还有对称点在对称轴上怎么画等等。学生在预习中的效果会更好,上课的效也会更加好,特别是中下生更有预习的兴趣。
我们的教学设计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学生活动,一方面充分展示它们的预习成果,另一方面还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发现问题,提高学生观察发现总结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剪纸活动,使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各显神通,纷纷展现自己的.创新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师生很好的互动,教师设置了大量的问题,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探索问题的答案,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对整节课的知识有更深刻的体会和记忆。不足的是这节课的图片欣赏比较多,教师在这一部分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展示欣赏图片,以致后面操作的时间比较紧,而且由于学生操作的环节比较多,所以纪律方面有点难控制。同时给学生交流讨论的时间不够,有部分学生对做轴对称图形的关键之点理解不够。
随笔:要多给与学生表现的机会,每个学生都希望受到表扬,正因为学生有这种成功的欲望,所以他们都想争取机会展现自己,如果能制造更多的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会大大增加的。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15《轴对称图形》是数学西师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轴对称》中的第二课时。我在两年前曾为数学市级骨干教师上过展示课,两年后再上,只是在个别环节上做了一些修改,但面对不一样的学生,不一样的心境,又有了很多不一样的感悟。
我所执教的这节课是在上节课认识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的基础上,来认识图形中的对称,也就是轴对称图形。要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交流的过程,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感受图形的对称美,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低年级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具体形象思维仍占优势,学习新知识在很大程度上还要靠具体形象或表象、动作进行思维,因此在学习时单靠教师讲是不行的。操作就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重要措施。
一、学具操作中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与由教师讲授和个人自学相比,学具操作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发挥学生认知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的重要条件。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每当我们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时,学生总是兴趣盎然,热情很高。究其原因,主要有:
(1)低年级学生由于其年龄比较小,经常表现出爱的程度上得到满足,使他们在操作中体验到成功与快乐,因而总是情趣较浓。
(2)学具自身不论是在颜色、设计的形状等方面都近似于儿童玩的一些拼插玩具,能够吸引学生对它进行操作。
(3)让学生进行学期操作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自己去探索发现学习知识的自由空间。正如赞习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作用。"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正是这样的教学法。
二、在学具操作中可以发挥学生潜能,使他们主动探索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学改革追求的一个具体目标。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问、学生答"被动局面。在教学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方针,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动手、动口、动脑,自主地探究知识,实现从不知到知,从已知到新知矛盾转化,形成新知识网络,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抽象概念的掌握要从动作开始,让学生动于操作学具可以使丰富的信息源源不断刺激细胞,以控制学生情绪使注意集中在学习活动中。
在教学新知的这个环节里,为了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和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我将教材中的例1、例2进行了整合。让学生在第一次图形的对折过程中明白完全重合的概念:是形状、大小一样,边缘重在一起的。并通过第二次对折三等分圆的错例分析,强化学生对完全重合的认识。在理解了什么是完全重合后,给出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的概念。在这个环节的最后,通过观察正方形的不同折痕,发现不同的对称轴,有意识的渗透了有的图形的对称轴不止一条的观点。
三、在学具操作中可以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动态学具操作为学生思维能力提供直观支持。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低年级学生正处在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抽象思维为主发展过渡阶段,运用学具操作,引导学生思考,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感知认识基础上经分析、综合、抽象思维化。促进了思维发展,为学习抽象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会擦出创造性思维火花。教学中第一个练习设计为判断轴对称图形,从对折过度到在头脑里想对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因此,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渠道之一。
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有很多需要改进和注意的地方:
1、在操作的过程中,老师给予学生的要求还不够明确,有些学生没有真正的静下心来听清老师的要求,对操作的过程不清楚。加强对孩子操作的指导,给孩子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让学生真正的听懂要求,是相当重要的。
2、在教学中对时间的把握不够,在由我示范的剪纸过程这个环节中,用的时间比较长;而在这个时间段学生却无事可做,显然浪费了时间。我后来想如果在课前将剪纸做好,只展示剪纸的步骤,可能会好一些。
3、这节课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上还不是很够,如果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许会更好。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