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时间:2025-03-31 11:28:41
5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5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5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5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1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紧密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从一只手有几个手指入手,让学生算一个小组的同学共有多少手指。并试着说出“一只手有5个手指,2只手有10个手指,3只手有15个手指,···”让后引入杂技表演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怎么数,并试着说出算式,当学生能说出一部分后,我让全班同学一起动笔写出加法和乘法算式,让学生自己试一试怎么记住这些乘法算式,有的孩子说出:“一个5是5,2个5是10 ,···”因为一部分孩子课前已经会背口诀,能直接说出口诀,我就结合学生的回答,让学生说出口诀的意思,这样大家的观点互相结合,学生顺利的完成了口诀的编制,很快理解了口诀的意义,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有什么规律,怎样记得快,经过讨论,学生很快发现了规律,在课堂上大多数同学都能熟练的背出口诀,会用口诀,学习效果非常好。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在探索5的乘法口诀时我让学生摆小棒,让学生理解1个5、2个5……,从而理解乘法的的含义。首先,第一个层次是5×1 1×5的乘法口诀,老师编给学生看。第二个层次是编5×2 2×5的乘法口诀,采用半扶半放的形式,师指导学生编口诀。第三个层次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两人一组学生自己编口诀。第四个层次是让学生观察口诀,发现乘法口诀的规律。这样由“扶”到“放”,逐步让学生探究新知。教师始终处于客体地位,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同时,在由“扶”到“放”的过程中,始终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在编乘法口诀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情感,享受成功的喜悦。

5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2

人教版实验教材在乘法口诀教学这一部分改为先教学5的乘法口诀,再讲授2—4的乘法口诀。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其实,有的孩子已经会背一些甚至是所有的乘法口决。那么,我们在教学中也要遵循学生已有的知识规律,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借助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引导他们经历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知道每句口诀的来源,理解口诀的含义和结构,为进一步学习2、3、4和6的口诀打下基础。

在教学中,我从谜语引入: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学生猜到是手以后,然后我又问: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5”呢?给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猜测、交流等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

乘法口诀教学的基本模型就是:编制口诀—记忆口诀—巩固口诀—应用口诀。本课作为口诀教学的第一节课,重心要放在编制口诀,理解口诀的含义以及口诀的结构上。在学生编出了5的乘法口诀后,我就让学生观察、思考:我们知道一个五就是五,那么二五一十是什么意思?学生不难说出二五一十就是二个五相加就得十,把乘法的意义也联系起来了。学生通过讨论也可以得出:口诀的前面2个表示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后面就表示积。这样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双基,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但是在课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接下来,我自己就这节课的不足作一个反思。

一、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比平时上课表现要差一些。出现这一原因是学生上午第

1、3节课都有领导和老师听课,第2节课上的是数学练习课,第4节课才是数学——课内比教学的上课,所以孩子们的注意力等受到年龄特点的限制,表现欠佳。

二、对于教材的处理和学生活动安排考虑不周到。例如,利用小棒摆图形的例1放在学生用手编完口诀后还是可以的,把学生估计高了,没有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本知识,摆出的图形五花八门,学生汇报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同时也让观课人感觉这个活动设计没有意义。

三、教学环节应把课堂小结放到拓展延伸之前,那样就不会没有时间进行课堂小结了,拓展延伸环节可以让学生课外去思考完成。

四、全课板书不完整,主要是:5×1、1×5;5×2、2×5;5×3、3×5;5×4、4×5;5×5没有等号和积,导致学生记忆口诀和用口诀受到一定的影响。

5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3

人教版实验教材在乘法口诀教学这一部分改为先教学5的乘法口诀,再讲授2—6的乘法口诀。是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再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所以,我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景,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的见解,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让学生理解学习乘法口诀的必要。

在此之前学生计算乘法的思维还停留在通过加法算式求和而得到乘法算式的积。如果不通过加法算式求和得积这种方法,有什么方法可使计算乘法算式达到又快又对呢?学生感到迷惑,从而使他们思考。这时学习乘法口诀的这种想法便水到渠成了。

2、自己尝试,自己发现。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学“一五得五、二五一十”这两句乘法口诀后,让学生自己归纳学习方法,又根据学习方法小组合作编制另3个五的乘法口诀,最后自己发现寻找乘法口诀的规律。

3、巧用游戏,练玩结合。

练习时我设计了一系列游戏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应用所学知识,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旁,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浓厚兴趣,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的最后我还让学生用这节课学习的5的乘法口诀来解决教室里的一些实际问题。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更加清楚地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好了本领才能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而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知识。

5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4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乘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且在此之前我们已学习了1~4的乘法口诀。由于前面新知的铺垫,学生掌握了求"几个几"列乘法算式和编口诀的方法,这节课对他们应该没多大问题了,也就是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来编口诀了.

课前预设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现实的知识起点,而不是理想化 ……此处隐藏7607个字……再让孩子分组合作动手分一分、动口说一说、动脑想一想来解决问题。特别关注让孩子在动手、动脑的基础上,交流分析想商的方法,让孩子在交流中了解不同的求商方法,在比较中选择简便的方法。这样既使孩子在教学活动中体会探索的快乐,又增强了合作意识。在练习的设计中,我没有直接将课后练习题呆板、枯燥地罗列出来,我还注意采用多种方法,通过不同方式的练习,使孩子在思考育交流之中理解算理,掌握方法;让孩子在游戏中相互启发,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最后补充了两题以奥运会体育运动为素材的,最后又以奥运会这个素材结尾主要起到首尾呼应的效果,整节课形成一个整体。通过教学,孩子对用口决求商都掌握得不错,计算的速度需要今后进一步加强!

5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14

《5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生编写乘法口诀的开端,其地位尤为重要。这部分把乘法口诀以及它的意义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理解口诀的结构。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在学知识时学习数学的方法,为更好地为后面乘法口诀的学习打基础.

在教学中,我从谜语引入,两棵小树10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学生猜出手以后,利用《我有一双勤劳的手》的歌曲,让学生为自己的这双小手而自豪,并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手,引入新课5的乘法口诀的学习。

教学中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失。在引导学生自主编制口诀时,我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编写5×1和1×5的乘法口诀,在老师引导下师生共同编口诀。第二个层次是编写5×2和2×5,大胆采尝试让学生同桌合作的形式编口诀。第三层次是编写5×3和3×5 、5×4和4×5、5×5的口诀,由学生自己编写。在这三个层次的教学中,学生的已有基础不同以致编出口诀的进度不一。编出的准确度也不同,在不对的口诀中我没有深究,让学生带着错,去进行探究规律的学习。

让学生观察5的乘法口诀,发现乘法口诀的规律,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和把握5的乘法口诀,从而达到理解基础上的记忆。运用不同的策略使学生熟记口诀。这样由“扶”到“放”,逐步的让学生探究新知。教师始终处于客观地位,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拨、启发,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全过程,领悟知识的真谛。

学习中学生的能力是不同的,不同的学生回答问题课堂的生成是不同的,在听课是我不以学生答对为乐,而是全面关注学生,随机点不同的学生回答,从课堂的实际去引导学生解决,在解决中让学生发现规律,更好地掌握编口诀的方法,更好的记忆口诀。

在练习的设计中,我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生性好动以及他们的认知特点,注重了形式多样化,内容的趣味性。分成三个层次:(1)针对性练习。(2)基本练习。(3)拓展练习。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记忆口诀。让学生自己掌握重点,这样既能强化已学的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更给学生一个思维拓展的空间。

但是在课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在练习中几次出现了像“五一得五”这样的口诀,虽然再三提醒乘法口诀一般把小数放前面,但还是有学生错。如果在写乘法算式时,直接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在给这两道乘法算式编口诀,学生可能更容易理解一句乘法口诀一般能解决两道乘法算式。教学中我的数学语言还不够严密,课堂教学语言还需要加强训练。要讲究课堂效率,课上要做到精讲,最后在练习题的安排上,要采用不同的题形来开拓学生的思路,不同的出示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要由浅入深,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不能只局限于书本。

5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15

《5的乘法口诀》是学习乘法口诀的起始课,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乘法的意义、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本节课教材通过数松果的情境,把5的乘法口诀的教学至于有趣的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松果的总数和堆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和规律,体会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帮助学生记忆口诀,应用口诀。

大部分学生对乘法口诀有了初步的认识,能背出5的乘法口诀,但是不知道乘法口诀来源,表示的意义,书写及应用,本节课重点解决这些问题。

根据我对教材解读和对学生的分析,我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结合“数松果”的具体情境,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

2、理解5的乘法口诀,会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初步培养迁移类推和按规律识记的能力。

复习巩固

新课开始之前复习几道连加算式改成乘法算式,加强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接着迅速说出得数,体会乘法口诀的简便性和必要性。

口诀的数学形式

5个5个数整理表格探索松果的数量和堆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并板书几个几,以及对应的乘法算式。

口诀的唱读形式

为了体现“数”与“形”的有机结合,我采用形象的松果动画,在5的乘法口诀的编排上,从“一五得五”到“三五十五”这3句口诀,教科书完整给出,而后6句口诀则放手让学生在找出一定的规律后,通过类比的方法自己编出来。

教师小结:编口诀时,我们把乘数编在前半句,积编在后半句。为了使口决念起来更顺口,积不满十,就加上“得”字;积满了十,“得”字省。编口诀时,我们一把乘数中较小的数放在前面较大的数放在后面。

口诀的记忆形式

首先介绍乘法口诀的来源: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为了方便计算乘法,就编出了乘法口诀,它读起来顺口,所以就一代一代传承下来。这是我国独有的文化瑰宝,外国人可不会,因此乘法口诀都是用汉字书写的。

其次探索口诀中的规律: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记忆口诀的方法。教科书给出了两种记忆口诀的方法;一种是根据前一句推出后一句;一种是根据得数的特点进行记忆。口诀最后一个字不是五就是十,积的个位不是5就是0。每相邻两句的结果都相差5。

最后游戏巩固口诀:

一只手有5根手指,一个小朋友说几只手,另一个小朋友就说出相应5的乘法口诀。

阐释口诀

如果老师忘记了5×5等于多少怎么办?

学生想办法:可以用5个5相加算出得数;4个5加上1个5;3个5加上2个5;6个5减去1个5;7个5减去2个5;8个5减去3个5;9个5减去4个5。

运用口诀

课本31页第1题,会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会观察图提取数学信息,说出意义,列算式,根据口诀得出结果。

需要更进的地方:

1、表格竖着放观察起来会更明显;

2、乘法口诀为什么到9?可以给学生做些解释;

3、帮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增强学生对乘法口诀意义的理解,在编制口诀的过程中体会每句口诀的意义和用途;

4、交换两个乘数的乘法算式口诀是相同的;

5、多形式记忆口诀,比如:到学生跟前去对口令,根据口诀说算式,根据算式说口诀等等。

《5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