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教育随笔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看到过不少让自己印象深刻的随笔吧?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也可以是听课、读书时所作的记录。想要更多的了解随笔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成长的教育随笔,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成长的教育随笔1“妈妈,给您讲个笑话吧!你不要说话,听我说就可以了!”在吊完针回家的路上,洲洲总是在找话说。
“有一天,蚯蚓妈妈对小蚯蚓说:我们到邻村给你提亲吧!可小蚯蚓说:可我才十二岁啊!蚯蚓妈妈说:不急,等我们到了那里,刚好可以提亲。……”听着洲洲眉飞色舞、滔滔不绝地给我讲笑话、讲他知道的东西,我心里很是感动。
“儿子,你妈妈这几天牙痛,心情不好,你不要惹妈妈生气哟!”我们刚一进家门,就听见老公对儿子说。
“我没有,我刚才还给妈妈讲笑话呢,这样就能分散妈妈牙痛的注意力!” 洲洲急忙说。
“这就对了,看来我是小瞧你喽!我们家的小袁同志也长大了,能够替他人着想了。说,想吃什么,老爸给你做,奖励一下!”老公打趣地说。
“就是,儿子现在长大了,知道心疼妈妈了,还知道怎么减轻妈妈的心理负担,儿子,谢谢你!”我忍住痛说。
“妈妈,您喝不喝水?我给拿水吧!”洲洲看着我说。
“妈妈不喝,我歇会就行了!”我捂着脸说。这时,洲洲拿着冰凉的毛巾往我脸上边敷边说:“妈妈,医生说要用凉毛巾敷,这样会好点!”
享受着洲洲笨拙的.双手在我脸上敷着,我心里很是感动。老公在厨房里忙活着,洲洲也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我再一次被幸福包围着。
在我们的生活中,对孩子的教育与引导无不体现在这些琐事中。只要我们做家长的稍稍幽默一点,有耐心一点,多表扬一点,孩子会在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里吸取更多地做人、做事的道理。
在我们的生活中,让我们给孩子多一点时间、多一点自信、多一点鼓励、多一点温馨、多一点交流。我想,生活会见证我们与孩子的共同成长!
成长的教育随笔2园内新教师不断加入,在和这些年轻老师交往中,不仅感受到了她们的活泼聪明与鲜明个性,还有一种对成功的渴望。和她们交流分享在职初的成长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击破点。
一、接受来自孩子的智力、体力挑战
年轻而有活力的教师是很容易被孩子们迅速认同,但他们也在一次次挑战老师的过程中,慢慢地试探老师的“底线”。每天,我们为了集体规则等原因,都会对孩子们提各种要求,但,记住,老师自身也是班级中的一份子,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如:植物角带一些发芽的豆豆来,你带来吗;每个小朋友要看新闻说新闻,你做到了吗。教师的威信是在细节中慢慢积累起来的,不能将提要求流于形式,而应让“要求”变成共同成长的约定与经历。
二、加强与带教师傅的真诚沟通
刚刚进入幼儿园的年轻老师身边往往会有一个贴身带教师傅,但由于生活经历和教育背景的不同,年轻教师有时会不理解带教师傅的一些做法。这需要新教师和带教师傅进行真诚的沟通,说说自己想法,让彼此的距离更近些。另,“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在我们周围的同事们各有各的特点和长处,这就是学习的资源,年轻老师不仅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发现身边老师的长处),还需要一个爱思考的头脑(分析指令背后的含义),更要有一份积极沟通的坦诚,从中寻找改进的契合点。
三、学着和较自己年长、成熟的.家长交流
青年教师缺乏生活阅历与教学经验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但也不必太担心这个问题。面对成熟的家长,先要克服自己的胆怯心理,努力于“言之有物”,体现专业建议,不要一味用“很好的”“很开心”等词语笼统表达。可以阅读教育书籍杂志,不断拓宽对问题的认识与技巧的学习。可以学习一些表述的技巧,如:巧妙地运用转折,先肯定孩子进步之处,随后再提到怎样做会更好。也可以每天重点观察四、五名幼儿,主动出击和这几位家长交谈。自觉口头沟通有困难,就勤勉于书面沟通,等等。总之,找自己最擅长的沟通方式,与家长积极沟通。
四、建立一个共同成长的小团队
刚刚进入职场的年轻教师,处于角色的转变期。他们虽然对于书本上孩子的年龄特点熟稔于胸,但对于孩子的行为是缺少预判的,所以他们会遇到许多的状况,如果将这种状况和成熟教师相比,会越来越着急,甚至是焦虑,所以年轻教师自身可加大与年龄相仿的教师沟通力度,相同背景下更容易彼此敞开心扉,疏导情绪。
这些分享的好文章出自于幼儿园特级教师的笔下。活动后,老师们(尤其是年轻教师)纷纷表示受益匪浅。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实例描述和分析,给我们这些年轻教师如何带好班级,如何和家长和师傅相处学习,并就如何自学、成立学习小团体,让自己快速成长等方面提供了具体的指导。
成长的教育随笔3(一)幼儿园小班教育随笔:和孩子共成长
一颗小树苗,可以长成参天大树,也可能单薄无力甚至枯萎,由此至彼之路其实并不漫长,作为老师的我们,在给予孩子知识的同时,还要给予他们更多的 “爱”,我们给予孩子的爱包括父母对孩子的爱,姐姐对弟弟妹妹的爱,朋友之间的爱,老师对学生的爱等等。在给予孩子爱的同时,我们还获得了快乐与幸福,在这简单的幸福里,我们也在不断成长。
孩子会模仿老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而且还会模仿的有声有色,老师时时刻刻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所以,老师应以身作则,做好每一件事、说好每一句话,不可以因一次的失误而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与发展。所以老师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启蒙老师,那更是重要的。
孩子的成长过程只有一次,我们需要多听孩子的心声,给予孩子尊重、信任与鼓励,还有我们的爱。孩子与老师在一起的时间是最多的,从早上入园到下午离园放学,一天的时间,孩子可以学到很多的`东西,除了学习知识外,更多的则是与老师相处,学习老师身上的东西,老师自身的点点滴滴都影响着孩子,在孩子的眼里,老师是神圣的、伟大的,老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甚至于每一个眼神都影响着孩子,所以说老师是孩子在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一个人。
孩子与老师是互通的,是相互影响的。在我们给予孩子爱时,孩子也给予了我们不曾拥有的爱;在我们传授孩子知识时,孩子也给予了我们教学方法;在我们给予孩子快乐时,孩子也给予了我们一张张天真的笑脸;我们在奉献自己的同时,孩子也在回报我们。我们拥有了更多的欢声笑语,与孩子共成长。
所以,让我们“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让我们的孩子可以变的更开心、更活泼,让我们与孩子共成长而更加努力向上!
(二)幼儿园小班教育随笔
两岁半的贝贝是新来园的孩子,她短发,皮肤黑黑的,眼睛小小的。第一天来园,就伴随着雷鸣般的哭声。我们哄她,抱她,用小红花吸引她,效果也不大,她仍哭哭停停,嘴里喊着“奶奶”。 ……此处隐藏8872个字……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学会对自己和别人负责,在自我反思中不断进步。每得一个图章,学生都如获至宝,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同时小组成员之间的互评可以起到相互督促,相互学习的作用,激发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培养了学生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精神。在小组学习中,学生不再是单一的个体,小组成员一荣俱荣,每个人都有责任为小组争光,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不再自暴自弃,不甘心拖小组的后腿了。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会一帆风顺,我们在小组合作学习研究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座位的编排,如何科学地使用好评价表格,减轻学生与教师的负担,让学生学会怎样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等。
小组合作学习要让学生多看到别人的优点,宽容别人的缺点,在小组评议中,让学生体会真诚的含义,懂得宽容,赞美与欣赏别人。小组合作学习评价,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是学生自身的一次次学习和实践的机会,也是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过程。这种新型的评价方式必将随着我们实验教师的探索实践而不断完善和推广。
成长的教育随笔13《慢养,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读这本书,看一眼题目我就喜欢上了,因为这和我最近悟得的道理是相同的,再看了序,觉得有许多想法不谋而合的,一路读来亲切而感动,所以迫不及待要读完,再推荐给周围的人。培养孩子自信、沟通以及跟别人相处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家是一个很奇妙的地方,有人在这儿得到爱,有些人却得到伤害。父母们给孩子爱的时候,应该想想,你给孩子的是控制、伤害,还是真正无怨无悔的爱?爱,是慢慢‘养’出来的……”黑家培养孩子的方式真的很令人吃惊,不过冷静下来也令人佩服。
读到其中描述黑立国时最令我感叹,看看他做的那些事,哪里仅仅是调皮捣蛋就可形容的啊,简直不可思议,简直就是品质低下,就算是父母能容忍,但内心也必定会对这个孩子忧心忡忡,从而可能就会处处小心翼翼地另眼看待。把鞭炮丢进草堆、想把火柴丢进汽车的汽油里(好险没有酿成大祸),扮演怪盗,在卖场“偷”手套……哪样事情不值得引起父母情绪上惊天动地的反应,可是父母却并没有给他贴上坏孩子的标签。若是我们平常人一定会觉得这个孩子思想有问题,道德品质差之类的,你看故意捣乱、搞破坏,还想着“偷”东西,这不是有问题吗?可是谁能想到其实这样的孩子仍然是非常有爱心的,在大人眼里孩子的那些错误,其实并非是大人心里想的那样坏透到极点,他们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其实他们并不坏,他们还有很多的可塑性的。
就像立国自己所说:“当我们做错事时,其实自己心里不是不知道,但是若是遇到有人用训斥的方式来责备我们,那只会激发我们的防卫心理,我们反而死不认错。”“一个孩子一生的环境,每个人对待他的方式就是这个小孩世界的自然规律,也会影响他的一生,他的世界是充满美好还是充满仇恨与怀疑,都是通过和周遭环境互动得来,从这个角度看,父母跟子女的很多互动,老师和孩子的许多互动,都不能那个太低估对孩子的'影响力。”
还有就是立琍,爱追潮流,青春期化妆,交各式男友,真是让人难以接受,妈妈在屡次劝说无效之后,便干脆主动带孩子到医药商店去买药妆给孩子化妆,因为既然她喜欢这样就尊重她的选择,与其随她瞎用化妆品损害皮肤,干脆母亲主动指导购买不至于对皮肤伤害大的化妆品。无法想象父母能用这样的态度和方式来面对,我真的好震撼。
青春期的孩子可塑性还是很大的,很容易就会走极端,做父母的一定要把握好度。现在我们很多老师父母常常抱怨孩子没有责任心,责怪孩子,现在我终于明白,不是孩子没有责任心,而是父母老师剥夺了孩子责任心的担当意识,什么事情都被安排得好好的,什么事情都必须按长者的意思来,孩子没有个性,没有了自主的权利,谁还能担当?孩子被要求不可以尝试,不可以犯错,没有这些宝贵的经历,谁又懂得去担当?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很多错误是必不可少的,那些是他们该去经历的成长。其实责任心和担当意识就是被家长们剥夺了。“希望孩子长大后拥有一个自由的灵魂,那么就要放弃很多世俗的标准。希望孩子未来有责任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话,那么我们必须给他机会,让他去思考、作决定,并有机会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信任孩子、相信孩子非常重要,也因为有父母的信任,他们会更诚实而负责任。”
都说“美国的教育就像是在挖矿,把孩子切、割、磨变成一个宝石,就像许多拿到诺贝尔奖的杰出学者一样。而欧洲的教育就像种花,教育人员做的是浇水、加肥料,让种子变成它本来的样子,无论是玫瑰、康乃馨、山茶花,他们都会细心呵护,让每一株花朵都有自己独特的模样。台湾的教育是塑料工厂里头的射出成型,要求个个一模一样。”听了这些生动的比喻之后,我不禁想起我们身边的教育呢?我们属于哪一类教育?
我感觉我们是特别爱走捷径的教育,为分数急,为一切想追寻的结果着急,而失去慢慢等待,慢慢享受过程的耐心和体验。今天早晨晨会课时,我还对小孩儿讲,生命就是享受过程的一次体验的旅程,否则谁的目标都一样——死亡之旅,那么人生还有什么意思!一心只盯着分数,从小学开始就完全盯着分数看,完全不顾孩子热情兴趣爱好,即便是学个兴趣班那也很明确地功利性,孩子所有的生活就只有分数、作业、学习、培训班,这也是为什么孩子一旦离开了校园就没有人再愿意碰书本的缘故了,因为从小对书本的热情已经被消磨殆尽了。我们的教育完全是只注重灌输结果的教育,完全没有任何的沉淀,关键是只要把结果告诉孩子就好了,孩子呢,掌握了这一结果也就万事大吉了,所有在学校的学习对今后人生路几乎很少有作用,这也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读书无用论,其实不是读书无用,而是我们的读书方式出了问题,而是我们的目标和观念出了问题。很多人都知道分数真的不重要,却不知道分数真的不重要在什么地方,而且有时候也是飘摇不定,嘴上大喊分数不重要,可是手上践行的却是分数之上的实际。
其实我觉得并不是不要分数,不要学习,不要那些兴趣培训,而是在这一切的学习过程中,慢慢地体验过程,慢慢地培养引导性格和态度,慢慢地获得情感的体验,在收获结果的同时,过程中的那些生命的体验和成长比结果更重要,这就是我们本末倒置或是方式方法错误的根源,并非我们不要那个结果或是那个分数,而是我们会有更好的方式更慢的态度来收获那个结果。不求一时的速度与效率,不以当下的表现评断孩子,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
“慢养”,并不代表放任孩子,而是能够给孩子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中成长,找到最好的自己。如此,家,就是孩子生命力的来源,家才能为孩子的人生加分。孩子在长大过程中有许多变量和条件,没有一个道理放诸四海而皆准。慢养,可以让父母找到相信孩子的力量,孩子可以发现最好的自己。
这几年,我现在一直觉得孩子的成长就是应该不断地犯错,一直不犯错的孩子真的值得人担心,犯错的孩子说明他正视自己的内心,有个性,犯错不可多得的人生经历,更是难得的成长经验。很多时候有些事情我们虽然已经认识到了,但是还只是停留在理论状态,有可能连潜意识的观点都没能改正过来,更不要说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了。不过我觉得自己有一点进步的就是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镜子——孩子身上的每一个我认为比较重要的习惯问题,我都拿来照照自己,这些问题从我身上而来吗?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