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随笔

时间:2025-10-13 04:30:08
小学教育随笔

小学教育随笔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随笔吧?随笔最重要的是是表达出作者的意图,传达心情、感悟、观点...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常见的随笔有哪些形式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教育随笔,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教育随笔1

孩子五岁前从不肯理发,每次理发,都要大哭打闹。说到给孩子理发,我就头疼。

每次,他的头发长了,晚上睡觉总是满头大汗,每晚都得用毛巾给他擦好几次。几次感冒生病都是因头发长而引起的。

这次,他的头发够长的了,且天气又非常好,我决定无论如何也要把他的头发理了。 怎样既能让他肯理发又不闹呢?望着他在地上专心致志地把弄玩具的样子,我苦思冥想,突然眼前一亮:以前要他理发多数都是带有强制性的,很少跟他耐心地做思想工作。孩子的性格倔强,吃软不吃硬,这回,我决定耐着性子给他来软的。我蹲下身子和他一起玩玩具,一边玩,一边问:“孩子,你现在读书了,妈妈说你是一个最聪明、最听话的孩子了,是不是?”

“恩。”他头也不抬地回答。

“以前你怕理发,我想,我儿子现在这么聪明,又肯学习,又肯帮家里干活,肯定现在理发也不怕了,是不是?”我带着笑容亲切地说。

“爸爸,”他停下了手中的玩具,说,“你去拿梳子和剪刀来。”之前理发时,推剪夹了他头发让他受了疼痛,所以要我拿剪刀来。这次,我把推剪修好了,试了几次,都没有夹头发的问题,于是,我把推剪也拿上。我让他坐好了说:“这次这把推剪也和我儿子一样比以前听话多了,再也不夹我儿子的头发了,不信你试试。”

他看了一眼,还是有点胆怯。我于是在他头上“剪”了一通。一边“剪”,一边问他:“夹不夹?”他摇了摇头。他接受了。我便一边剪一边夸奖他说:“哎哟,现在我儿子多勇敢呐,用推剪剪头一点都不怕了,真是了不起了。我发现才理一点发我儿子就变得漂亮多了,我一定要让我儿子变得漂漂亮亮的`,好不好?”他又点了点头。在我的一阵夸赞之下,头发很快就理完,他很安静,没有闹。

理好后,满头都是断发,得洗一洗。以前他也是不肯洗头的,特别是让他把头低下来洗,那真是难上加难,为这,我不少生他的气,为此还打过他。

我说:“现在,我儿子肯定也不怕洗头了,你说,是吗?”他说他去拿盆来,我便舀来水,让他把头低在盆中。我一边慢慢地跟他洗,一边又夸他说他长大了,实在太勇敢了,居然连洗头一点儿都不怕了。不久,头便洗好了,他还意犹未尽地还要我洗。

洗好后,我用手机给他照了个相,然后拿给他看,说,你看,我儿子长大了,这么漂亮,我真高兴。听了我这么说,他心里喜滋滋的,说:“爸爸,今后我还要理发,我一点都不怕了。”

其实,每一个人都想得到别人的夸奖,尤其是小孩子,多用用夸奖这个武器,特别是在教育孩子上,会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的。

小学教育随笔2

在忙碌的一天过后,能在“案发现场”目睹一幕可爱的“打架事件”,瞬间劳累的身心被可爱地“打架事件”融化了。

本周五是开学以来第一次在下午开始实行校本社团学习,由于我校牵涉到两个校区的问题,我们需要把学生从博颂路校区带到丰庆路校区上课。就这样,我在这两个校区之间来回奔波。一切结束后,当正经过博颂路校门返回办公的丰庆路校区时,看到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他看着白白胖胖的,穿着红白相间的衣服站在一群大哥哥的身后,那些大哥哥们在等候老师安排任务给他们。这时,我看到这位可爱的小朋友手已经扬起半高来,表情好似不悦,要打挡在他前面的大哥哥似的;但不知为何迟迟没有动手他?我心里暗想:难道他前面的那位大哥哥在之前不小心碰到他了?还是他只是吓唬吓唬大哥哥,以示他不怕,这里还有我妈妈在?而周围的其他人都在专注自己的'事情,根本无暇会注意到这样有趣的一幕。之后是怎么样,我就不得而知了。

现在回想白天的那一幕,看着可爱的小弟弟想动手但未实现的犹豫动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迟迟不愿褪去。

如果每个人如孩子一样纯粹、干静,那样以后每天都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感染到每一位。

小学教育随笔3

心得小尧以前提过,接受能力稍差,学习倒数第一。前几天学习计算题,为了让孩子们认真算,我板书示范后说:你们帮我检查一下,看我做的对不对?片刻,几名同学回应我了,小尧是其中之一:老师,你做对了。(他难题做不上,计算题相对简单,会做)看到他学习这样积极,我爱怜地说:谢谢你啊。听了我的话,小尧的眼睛里闪烁着灿烂的光芒。从那天开始,小尧一直在帮我检查板书,随着大家的计算能力逐步提高,同学们不再看我的板书了,都默默地独立做题,而小尧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为了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和关注,一直做着检查的工作。课堂上总能听见他稚嫩的童音,这声音一次比一次肯定。今天,我再次被这声音感动,这个孩子的心声我听懂了,我不能沉默,我捧起他的小脸,温柔的'说了一句:幸好有你帮我。然后我对全班同学说:大家写完可以和我对数,小尧已经检查了,我的答案是正确的。我没再看小尧,不看我也知道他现在的心情,他高兴,他想要的得到了。回忆过去,有的孩子毕业后再见面,说那时我对他们最好,总结原因,其实是我感受到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并鼓励他们释放情感,毫不吝惜的给予精神关注,没有心灵上的惩罚,是没有私心的关爱。

小学教育随笔4

初登讲台,我差一点哭出声来,因为我看到了那么多双渴求的眼睛,从这些眼睛中我看到了孩子们对我的喜爱。也就是从那一颗起,我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学会爱,学会汇报爱!因为孩子们爱我,我更要爱孩子们。我不会忘记妈妈对我说的话:“孩子,你是我的孩子,我爱你,别人的孩子也是孩子,咱也要爱别人的孩子!”一个普通的妈妈能说出这样的话,受过高等教育的我又怎能辜负含辛茹苦的母亲呢?

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懂得: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孩子最需要爱的时候,老师的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信任,一种尊重,一种鞭策,一种激情,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在我的床头挂着冰心老人的一句名言:“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我深深懂得,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热爱每一个学生。在工作中,我对每一个学生满怀深厚的感情,时时把学生的喜怒哀乐记在心上。我对我的学生们说:“我比你们大不了几岁,课堂上我是你们的老师,课间我是你们的朋友,生活中我就是你们的大姐姐!”几句朴实的话语拉进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尽管有的孩子脸上存有疑虑,但我不怕,我要让事实来验证。一段时间以来,我在课堂上用抑扬顿挫的语言感染着学生,课间与孩子们毫无顾忌的谈天说地吸引着学生,生活中与孩子们的知心话征服着学生。学生们逐渐消除了戒心,打消了疑虑,渐渐地把我当成了他们的亲人。

我的班上有一位叫xx的女同学,平时学习成绩优秀,但寡言少语。有一次外出活动,同学们都三五成群地玩去了,唯有她孤独一人坐在一旁。我便热情地与这位女同学作伴,跟她以小妹妹相称,谈兴趣爱好、谈假期怎么过。女孩 ……此处隐藏8342个字……反比例函数图像起到很好的导入作用,因此,不妨将本课时例1的内容调整到学习了反比例并完成相关反馈练习后进行教学,更利于知识的解释、连贯和联系。也就是说,“不求全,而求联”可以被看成数学基础知识教学的相应原则。

三、不求全,而求延

在教学中,简单机械地“用”教材教往往束缚学生的思维,达不到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注重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适时适当地挖掘教材,延伸、开发、新编、创新教材。教师应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调整学习材料的呈现时机,可以新编学习材料,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也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进行开发,培养学生再创造的能力,实现对教材的创新。例如,就概念教学而言,对于同一概念我们应当力求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去进行理解,也即应当将其看成整体性“概念网络”的一个组成成分,从一个广泛的角度对概念作出必要的“引申和变化”,这样,学生就能在教材呈现的有限内容中生发开来,全面的、立体的掌握知识。在北师大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教学中,教材给出了两类情境——数学情境和生活情境,一类情境是同类量的比较,另一类是不同类量的比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抽象出比的概念。然而,如何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呢?我们恐怕还需要更为生动的内容呈现。可以在学生理解了比的意义后讲叙《柯南破案》的小故事,柯南只测量脚印就推测出了犯罪嫌疑人的大致身高,从而引出人体中有趣的比;在《试一试》习题中,解决了树高与影长比的关系后,引入数学家泰勒斯运用这一知识测量出了金字塔的高度;在教学临近尾声时,出示体育比赛中的比分,引导学生思考:这里的比分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比吗?……这些相关内容的拓展、延伸,更能够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使“比”的概念在学生脑海中形成立体图像,而不是扁平无生气的知识。看来,“不求全,而求延”可以当做数学概念教学的一般原则。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它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老师的善于运用。”此言不差,实际教学中,作为一线的老师我们有更多的实践体会去灵活的把握教材、运用教材,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是有灵性的。

小学教育随笔14

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与成人的有所不同,所以使得我们会有失去耐心或者被气疯的时候。但你若能静下心来,耐心陪伴孩子成长,用心倾听花开的声音,你就会发现这个过程其实是那么美妙。所以,我们不管是做家长的还是做教师的,不妨放慢自己的脚步,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陪他们一起静静体会生活的滋味。

我在附小快20年了,与这些稚气未脱,朴实无华的孩子们在一起,我感到无比快乐。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我们有太多的恨铁不成钢、太多的急功近利、太多的急躁冒进和揠苗助长、太多的高期待和不理解。

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高频率、快节奏、大梯度,不利于学生的有序成长和发展。作为教师,用人们冠于我们的美称就是“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所面对的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学生,而学生存在方方面面的差异,有家庭条件的差异,有家长对子女教育重视程度的差异,有学生自身条件的差异等等。我们常说“有教无类、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不就是告诉我们:我们有选择职业的权利,也有选择专业的权利,可是我们却没有选择学生的权利。

回头想想我们平时面对孩子“错误”时的情景和心态——用“恨铁不成钢”的心态给学生带去一阵阵的“狂风暴雨”,而我们的'学生在久经此种情形变得麻木,因此出现了下一次的“暴风雨”会来得更猛些的恶性循环。很少有老师会静静地坐下来“和风细雨”地用真诚去和学生交流,用等待的心态理智的去接受孩子的“犯错”,用乐观的态度采取恰当地行为去引导孩子——那主要是我们对孩子缺少一份等待。

其实孩子成长的过程和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一样的,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曲折而复杂的呈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而孩子个人的成长过程也是如此,并不是直线上升的。他(她)们的个性、品质等各方面的形成也应该是在反复的“碰壁”与“寻求解决”的过程中形成的,如果违反了这样的规律,社会就会倒退,而我们的孩子则将会成为“次品”或“废品”。呐喊、痛斥、抱怨、牢骚、叹息,是对教育的关注、关心和责任,是对问题的一种正义宣泄,其豪气值得欣赏,其拳拳之心天地可鉴,但仅是对问题的放大,倾倒心中之积,对解决问题还是无济于事,反而感染更多人的失望,让人找不着北,无所适从。所以我们的教育应该允许孩子“犯错”,教师应该学会等待,在你耐心地引导中等待孩子们慢慢地进步与成长。

在我的工作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等待是一种教育力量,如果教师能对学生寄予真诚的等待,那么,对学生在接受教育教学中的进步必有裨益。尤其是后进生,因为后进生也是学生,也是受教育者,是祖国的未来。培养他们,教育他们,让他们在公开公平的教育中学会做人,学会学习,从而成为祖国的栋梁,这是教师的职责。所以作为班主任或是老师更不能冷漠、歧视、放弃“后进生”,应亲近、关爱他们,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与他们进行长期“磨合”,引导他。正如《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中所引用的钱理群先生所说的:“救一个算一个,唤醒一个算一个,促进一个算一个,成全一个算一个。”

小学教育随笔15

记得上学期开学时讲的第一节语文课《我们的民族小学》。课堂上,同学们各个精神饱满,学得很投入。在学习第一自然段中“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的时候,我说:“这是一所民族小学,所以有很多不同民族的学生。”话音刚落,一个稚嫩的声音响起:“老师,我们是什么民族的?”这句话引起了其它同学的笑声,我也有些生气:这还不知道,在二年级的时候我就讲过,连这点最基本的'常识都不知道,我得好好批评你。我循声望去,提问的是刘文奇。当看到他那渴望的眼神时,我的怒火烟消云散了。要知道他患有严重的抽动症,疾病使得他经常不自主地晃动自己的手指头和脖子,而这些举动更使得他不能专心地听讲。看他的表情确实是不知而问,很想知道。于是,我请大家一起告诉他,同学们响亮地回答:“汉族。”他听了,高兴地笑了。从这以后在我的课堂上他经常会提出几个不懂的问题,我都认真作答。我方发觉他听课的效果比以前认真多了,学习成绩也有了进步。

事后我想:如果当时我认为他提出的问题幼稚可笑,采用不理睬或者狠狠批评的方法来处理,我当时的心情会不好,同时也会影响这堂课后面的教学,势必教学效果会打折扣。更严重的是,小文奇会因为我的不理睬或批评而感到难堪,刚刚萌发的学习热情也会扑灭,甚至导致他以后再也不敢提问题了,那可就得不偿失了呀!任何一个孩子提出问题都希望得到答案,而不是一盆冷水迎面泼来。耐心的解答就像一缕春风,能让学生感到老师对他的那一份关心和呵护,唤醒心中沉睡的求知欲望。孩子有差异,我们对每个孩子都要尊重,耐心帮助。此后,我会时时提醒自己“教育无小事,在这不起眼的细节当中蕴含了对每个孩子的培养。

《小学教育随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