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随笔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对随笔应该很熟悉吧?随笔是过去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语言灵动,婉而多讽。为了帮助大家更多的了解随笔,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学随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学随笔1一、鼓励学生敢问。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从教育观念上更新,采取更适合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的真情实感。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
我们可以通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二、引导学生会问。
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五年级科学第四课《根和茎》,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问学生:谁能分清根和茎?你能说出几种啊?为更好地理解植物的根和茎做了铺垫。
2.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题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本课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如教五年级第八课《仙人掌的刺》一课,一个学生提到:“为什么说仙人掌的刺就是植物的叶子呢?”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通过和莲的叶子荷叶相对比的讲解,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学生明白了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叶子发生变态的原因了。
3.从矛盾之处质疑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编者匠心独具所在。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第十三课《冷水和热水》一课,有这么一个实验:向烧杯中加入280毫升热水(80度左右)向锥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用纸板盖住杯口,在纸板上打两个小孔将两个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测两个容器中的初始温度和每间隔1分钟的温度变化.(到5分钟时;到8分钟时)在实验前让学生说一说将要出现的结果。学生们只说出了两个结果:温度一样,热水比冷水高一点。我说冷水比热水温度高点,学生们说“那是不可能的”我说“那好吧我们来试一试再说。”学生们都非常好奇,认真的看和记录,结果正是冷水高一点,这样一来学生们的积极性上来了,纷纷讨论为什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科学教学随笔2有十多年不进课堂了,现在再次走上讲台,似乎有些害怕的感觉:害怕一,六年级的学生会很调皮,他们根本不把你放在眼里。害怕二,课堂教学结构生怕出差错,因为六年级的孩子是能够判断老师教学的好与差。害怕三,这些学生不是我带上来的,一来就接六年级,他们对我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我对他们也需要更多时间的了解与磨合。
经过半个多学期的时间与六年级孩子在课堂上的接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害怕,让我感到欣慰的是班里有一小部分的学生纪律非常好,我借助多媒体的教学,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轻松,这样上课也轻松多了,能够将知识点挖深扩宽都更深一层,扩大学生知识视野,另外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我现象中的差,不过学生仅仅在课堂上学课堂上感知是不够的,我发现学生根本没有认认真真去巩固所学的知识,有些逢场作戏。
教师要有十分的耐心,显出自己一点智慧和威信使学生折服,当然还要更多的情感交流。在一次制作《纸拱桥》的教学后,有一部分学生能够在课后积极制作一个纸拱桥,还有几位在课堂上拿出来展示,有一位同学的作品还送给我做留念。学生是天真可爱可教的.,对他们要有一颗理解宽容包容的心,毕竟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发展时期,在教学中还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特别是在组织教学这块还不能很好的控制课堂,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的参与课堂学习上来,培养他们自己学,我能学的境界,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善于总结善于发现,善于改进课堂教学,尽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科学教学随笔3语文课上的问题主观性都是比较强的,答案并非唯一。教师不能用参考书上的现成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而要鼓励他们进取地独立思考,要求他们不人云亦云,不唯书本、唯教师,敢于发表独到的见解,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期待更新更好的答案,学生就能挣脱标准答案的束缚,展开想象的翅膀,闪现智慧的火花。仅有这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才能得到训练,创新本事才能逐步提高。
在一次诗词赏析课上,同学们赏析柳宗元的《江雪》,一个同学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这么寒冷的下雪天,这位老人真的是在钓鱼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是啊,不是在钓鱼又是在干什么呢教室内鸦雀无声,学生开始了深思。一分钟之后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老人感到十分孤独,每一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有的说:“老人是在独自欣赏雪景。万里江山,粉妆玉砌,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雪景之美也。”还有的说:“这位老人看起来很清高。”诗人那种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迹不正隐含其中吗最终一个学生说:“他在钓一个春天。”是啊,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诗人在经受重重打击之后仍然孜孜以求,不正是等待“春天”的到来吗学生的诠释独具慧眼,精彩至极。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经过自我独立思考、确定,敢于提出自我发现或设计的问题,其思维更具挑战性,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本事。一位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皇帝的新装》,有个学生说,这篇文章是安徒生靠想象来写的,我也设计了一个问题来激发同学们的想象创新本事。问题是:皇帝最终意识到自我受骗了,但出于皇帝的尊严,还不好承认。假如你是那位皇帝,你有什么高明的办法来治服骗子(这只是一个假设,并不是这篇文章的继续,学生讨论交流)几分钟之后,有同学发言,我有一个办法:先以赏赐这两个骗子为由,把他们招进宫。然后宣读圣旨:“皇帝为了答谢两位织师,又特意请人设计了一套衣服,这件衣服也有一个特点,就是诚实的人穿上这种衣服用钻刻刀在上头刻花,人就会有理 ……此处隐藏11531个字……把这个语无伦次的故事记录下来。
“下面,”老师说,“哪位小朋友来给这个故事配个插图呢?”
又一位小朋友站了起来,画一个“爸爸”画一个“妈妈”,再画一个“我”。当然画得很不像样子,但老师同样认真地把它接过来,附在那一页故事的后面。然后取出一张精美的封皮纸,把它们装订在一起。封面上,写上作者的姓名、插图者的姓名,“出版”的年、月、日。
老师把这本“书”高高地举起来:“孩子,瞧,这是你写的第一本书。孩子们,写书并不难。你们还小,所以只能写这种小书;但是,等你们长大了,就能写大书,就能成为伟大的人物。
哦,原来编书也可以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我不禁为之动容,我也想让学生感受一下当“作家”的成就感所带来的`自信体验,当然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希望以此来激发他们对常识学科更浓厚的兴趣。
我把这个活动安排在《制作叶的标本》这一课。我让学生根据课文所介绍的方法,运用学具袋里的台纸,课外去制作一个叶的标本。第二次上课时,大部分学生都已制好了标本。于是我便向他们宣布了我的想法:
“我有个建议,”我真诚地望着全班同学说道,“我们要把全班同学的标本装订起来,编成一本书!”
听我这么一说,很多同学脸上显出惊讶的表情,一些同学高兴得轻声欢呼:“吔!”
等大家静下来后,我继续说:“既然是书,就得有书名,让我们给它起个符合它的内容,又能体现我们特点的名字吧!”
同学们开始认真地思考,不一会儿有个同学举手发言:
“树叶标本。”
“好,这是第一个名字。”我把他起的书名端正地写在黑板上。很快,他的发言有了响应者,接下来的书名和他的书名在黑板上形成了一个系列:
“树叶标本录、树叶标本集、树叶标本册、树叶标本大全”。
“树叶标本”系列告一段落,教室里不再有举起的手。
“还有吗?再好好想想。”我鼓励大家,于是同学们又陷入了沉思。
“植物大世界。”一个学生换了个角度起了个新名。
“好!突破了原来的框架!”我赞赏道,同时发现又有几双手举了起来,第二个系列出炉了:
走进树叶世界、树叶世界、树叶大看台、树叶王国、树叶全册、树叶之家。
在我的“挑唆”和学生的努力下,美丽的名字不断呈现:
迷你树叶世界、迷你树叶标本、迷你树叶全册。
树叶天空、树叶的天堂、绿色天空、绿色天堂、绿色心情。
“好诗意的名字!”我禁不住赞叹起来,我又一次感受到我们祖国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字创设出的美好意境,我心里不禁萌生出对汉字的热爱之情。此时教室里又没有举起的手了,我想就此结束征名工作,但转念一想我不能以自己的好恶来代替学生的想法。
“还有没有?把你头脑里的文学细胞充分发动起来!”
于是学生开始了第五次、第六次的思考与飞跃:
“叶的海洋、叶的世界。”
“缤纷的绿色、同学树叶全集。”
同学们再度停了下来,他们望着黑板,一副成竹在胸的神情。他们的表情告诉我:答案已经在黑板上了,于是我便决定停下来。
“我们起了这么多美丽的名字,”我满怀喜悦地说,“让我们从这些名字中选择一个最棒的,好吗?”
“好!”学生显得很兴奋。
我让学生以举手投票的方式选举自己最喜欢的名字。经过第一轮的初选和第二轮的精选,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把选票投给了“缤纷的绿色”。多好的名字,简单的五个字涵盖了色彩斑斓的叶的世界。我又一次被感动,这次是被起名者所感动,文采飞扬的名字不就是学生生机盎然的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吗?
“这是谁起的名字?”
“周露!”很多学生边说边转向了她。
一个敦实的小姑娘站了起来,略显黑色的胖脸蛋显示不出灵动与秀丽,但我似乎看到了她内心“缤纷的绿色”。
“我们不但要在书的封面上写上书名,还要写上冠名者‘周露’的名字。”我对着全班同学郑重地说。
同学们的表情是那么地投入、专注,滤去了浮燥、顽劣,内心的热切、真诚、纯真在脸上一览无余。我们的学生是如此的可爱!
此刻,我幸福地感受到了教育的真谛:教育,就是点燃学生心中那圣洁的心灵之光,在燃烧中让学生的个性得到热烈的张扬。教育者就是那播火者,用我们不懈的热情一次次地点亮学生的心灵之火!
我爱那“缤纷的绿色”!
科学教学随笔14这个月就快结束了,在与孩子们相处的分分秒秒中,我发现班里大多数的孩子,都能很好的参与到一日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里,尤其是对游戏活动的兴致,尤为显得兴奋。但在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互动环节上却略显薄弱别看他们在私底下和你聊得热热闹闹的,可在课堂上单独回答时,不是扭扭捏捏,就是说话声音似如蚊子,还有甚者竟然动也不动一下身,任你劝说也无用。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对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特别是对智力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细化之下的"良好的认知"(最明显的表现是自信、主动、愉快)这一层面,对他们的学习更是具有着保障和促进作用。幼儿自信心是其适应社会的必备终身技能,不仅是他们与人交往的工具,更是他们获得知识、认知世界的'基础。所以针对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我想在今后的一日环节中,还要多给他们提供说的机会,创设适于幼儿表达、表现的空间,从易逐步到难,使幼儿在适应中"想说""喜欢说",让他们在自信的说中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快乐,从而达到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目标。
作为新时代的幼儿教师,从小事中发现,从点滴间做起,从实践里探索,只有这样"心系幼儿"的才会做出实效、做出光彩。
科学教学随笔15探究式学习强调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掌握知识如何获得的过程更为重要。为此,学生须自主的抓住自然的事物现象,建立起来的科学事实、科学原理、科学定律,使之认真思考,进而提出问题,并寻求理解。
科学课主要通过发散思维,创造独创性的特点,引导学生自行探究、讨论。如《各种各样的叶》一课,我给学生提供了两片不同植物的叶子,让学生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找出了形状、颜色、大小、小虫子、叶脉、边缘、叶柄粗细、长短、含水量、光滑、毛多少等不同时老师启发学生,你还能用什么方法去找不同。学生找出了薄厚、叶尖、品种、气味、声响、味道等不同。从看、闻、听、摸、尝等各种方面来观察叶子。鼓励学生多想些方法来解决问题,从不同角度来看问题,在不断的讨论、思考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在科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分组制定工作计划,分组实验和调查,需要讨论合作学习。由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差异性,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各不同。小组式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事物的不同侧面,吸收和学习别人的观点,并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思考和质疑。从而得到深层次的.理解,使合作的意识得到发展。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探究式学习作为科学课的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实践着。我们要有效的运用探究式学习进行科学课教学,使学生能主动的不断发展,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