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笔有多长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铅笔有多长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铅笔有多长教案1教学目标:
1、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 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能根据情境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
3、通过寻找生活中1分米、1毫米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练习。
教学重点:
通过测量活动,体验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
教学难点:
用分米、毫米表示物体的长度,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交流,复习旧知。
1、猜测老师的身高。
师:经过一个学期的共同学习,我们已经是老朋友了。现在,谁知道老师的身高是多少?大胆地猜一猜吧!
学生猜测。
师:我来告诉大家,我的身高是1米64厘米。
(猜测教师的身高是我精心设计的与学生的`课前交流,不仅能创设轻松融洽的课堂氛围,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而且学生在表述时会自然而然的用到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的知识,为下面的学习与探究进行铺垫。)
2、回忆米和厘米
师:老师的身高,用到了两个长度单位,是哪两个?(米和厘米) 谁还记得米用哪个字母来表示?厘米呢?你们能用手比比一米有多长吗?那一厘米有多长呢?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说说,用手比一比。
(由于本课必须在具有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探索,所以我在介绍过自己的身高后,及时复习两个长度单位,开展说字母的表现形式,比长度大约有多长,想两者之间的关系,三个连贯的小活动,既避免学生在下一环节操作中的陌生感,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二、操作感知,探究新知
1、测量吸管的长度。
师:(出示吸管)小朋友们都有一根吸管,拿起来看一看,想一想,估计一下。吸管大约有多长吗?
学生说说,并说明理由。
师:我们估计的准确吗?用尺子认真的量一量。
铅笔有多长教案2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四册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的活动体验1dm和1mm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动手能力;
2、初步理解1dm、1mm、1cm、1m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量的活动,发展估测能力。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分米
(一)估一估,量一量
1、今天学习一个新的单元测量。图上这支铅笔,你有什么办法,说说这支铅笔有多长?
2、你估计它有多长呢?把你估计的填在表格里。你怎么估计的?
3、量量看吧,把你量的结果也填在表格里。
4、量得铅笔有多长呢?
5、10厘米还有个名称是什么?
对!10厘米就是1分米。也可以反过来说,1分米等于10厘米。用字母表示就是:1dm=10cm
(二)找一找
1、在尺子上找找10厘米,用手比划一下,看看有多长?这么长就是1分米。
2、在尺子上找其它的1分米。
3、画一条一分米长的线段。
4、量量看你的手掌,大约有多长呢?
5、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有1分米?
(三)想一想
1、1米里面有多少个1分米呢?说想法,在尺子上数一数。
2、分米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帮助呢?
3、当量比较长的物体时,我们就可以用分米做单位来测量了。
4、估计一下,数学课本大约有多少分米呢?
5、量量看吧
活动二:认识毫米
我们认识了1分米的长度和用字母表示,知道分米与厘米和米的关系。现在来看第二支铅笔,自学第二支铅笔这一部分的内容,然后告诉大家你知道些什么?(字母表示、长度、与厘米的关系等)教师梳理:
1、毫米的作用。
2、1毫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你有什么感觉?;拿出你的一分硬币,你发现什么了?象这样的.长度就大约有1毫米。
3、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有1毫米。
4、估计数学课本的厚度有多少毫米呢?量量看。
5、画一条长二十毫米的线段。
6、1厘米里面有多少个毫米呢?1分米里呢?1米呢?(小组里讨论一下)
7、到现在为止,一共学习了哪几个长度单位?你知道它们的区别吗?
活动三:练一练(第一题),小组互助。
《铅笔在多长》教学反思
一、开展体验性的学习方式,激活学生思维。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予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时空,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铅笔有多长》一课中,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认识分米、毫米,体验并建构1分米和1毫米的空间观念和它们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在体验长度单位的意义活动中,学生的回答极其精彩。分米可以用来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毫米太小了,可以量很短小的物体的长。在体验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时,学生讨论出 10厘米就是1分米,10分米就是1米,1米里面有1000个1毫米。
这样教学,激活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深化相关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更好的掌握数学有效的学习途径,提升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愉悦。
二、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
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体验性学习为每个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因而当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时,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一个极富个性的过程。
在《铅笔有多长》教学时,认识1分米后,提出问题,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的1分米吗?学生有的说从10到20、20到30、30到40等等,还有的学生发现不一定是整十数的,还可以1到11、2到12、5到15等,最后还有学生总结出起点到终点的个位都是相同的,这样刚好就是10厘米。至此,教师再进行一个定论:也就是说,只要够10厘米就是1分米。
再如,体验1毫米的长,伸出你的手,比划1毫米的感觉,学生说太小了,比蚂蚁还小呢,蚂蚁都有几毫米呢 ,这些感觉就说明了学生在脑中已经形成 ……此处隐藏12957个字……1cm=10mm
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忆米和厘米的长度
师:一年级我们已经学过了米和厘米,你还记得1米、1厘米有多长吗?
生1:1米大约是小林的身高。(小林的身高大约1米)
生2:1厘米大约是一个手指的宽。
……
师:这两个单位“娃娃”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身边,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生1:教室的门高大约2米。
生2:我的文具盒的长大约是18厘米。
……
2、设疑
师:同学们都非常善于观察。老师想考考你们,谁知道我们的课桌高大约是7( )吗?
生1:7米。
生2:不可能,那不比姚明还高了吗?
生3:是啊,那人怎么能坐上去呢?
生4:米和厘米都不行,如果用米太长了,如果用厘米又太小了坐不了。
……
(学生经过一会儿争论后,大部分学生处于沉思状态)
师:别急,今天我们学了以后你就能解决了。
〔反思:低年级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快,遗忘也快。特别是不常用的数学知识或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学生更容易回生,所以在学习新的长度单位以前复习旧知是必要的。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复习的过程中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争论课桌的高大约7( ),目的是让学生产生知识上的冲突,一种新的长度单位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认识分米
1、估一估,量一量
师:请同学们从学具盒中拿出一支吸管,估一估它大约有多长,并说说你是怎样估的。(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
生1:大约8厘米,我是一小节一小节的数的。(用手比1厘米)
生2:大约10厘米,我是感觉出来的。
师: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
生:10厘米。
师:你知道吗,像这样10厘米长的我们还可以用一个新的单位来表示,就是1分米,用字母dm表示。(带学生读三遍,书空一遍)
2、感知米和厘米的关系
师:你能用食指和拇指比一比1分米大约有多长吗?并在本子上画出1分米的线段。(同桌同学互相验证)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小组中指导)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谁知道1分米=( )厘米?
生:1分米=10厘米
师:可以用字母表示为:1dm=10cm(引导学生读一读)
3、体验1分米的长度(加深学生对1分米的认识)
师:分米这个单位“娃娃”现在也在我们的身边你能把它给找出来吗?
生1:我的铅笔长大约是1分米。
生2:我的学具盒长大约是1分米。
……
4、感知米和分米的关系
师: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请同学们从学具盒中拿出米尺来,你能从米尺中找出1分米吗?(同桌同学互相交流)
生1:从0―10厘米。
生2:从20-30厘米。
生3:只要它们相差10厘米,这一段就是1分米。(掌声)
师:你观察得很认真。谁知道1米=( )分米
生:1米=10分米
师:用字母1m=10dm表示。(学生读一读)
5、解决问题
师:现在谁知道我们的课桌的高大约是7( )?
生:7分米。
(反思:通过以上的活动,同学们基本上都能认识1分米的长度。)
活动二:认识毫米
1、铅笔有多长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枝铅笔来,估一估它大约有多长,然后量一量。(同桌同学互相交流验证,师参与引导)
生1:我的铅笔长15厘米。
生2:我的铅笔长10厘米多一些。
生3:我的铅笔长13厘米又3小格。
师:是啊,有时我们在量的时候发现不是整厘米数的怎么办呢?(让学生想一想)
生:是不是也可以用一个新的单位来表示呢?
师:是的,我们可以用“毫米”来表示,用字母mm表示。(学生读一读)1小格就是1毫米,数一数1厘米里面有几个1毫米?
生:10个。
师:我们就说1厘米=( )毫米,用字母怎么表示?
生:1厘米=10毫米,用字母1cm=10mm表示。
师:现在谁能读出它的铅笔有多长吗?(请那些不是整厘米长的同学读一读)
2、感悟1毫米的.长度
师:请学生拿出一枚一分硬币,像老师这样量一量它的厚度(由于学生对“厚度”这个词可能不理解,所以教师做示范是必要的)有多长?
生:1毫米。
师:把一分硬币用拇指和食指捏一捏,并轻轻地把它从手指中抽出来,看一看它在我们的手指中有多长。(让学生把自己比出来的长度与同桌交流加深对1毫米的感性认识)
3、加深对1毫米的感性认识
师: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的呢?找一找并与同桌交流。
生1:我的本子的厚度大约1毫米。
生2:尺子的厚度大约1毫米。
生3:蚂蚁的长度大约3毫米。
……
〔反思〕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依据这一理念,利用学生已有的测量经验,我在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以活动为主线,设计了两次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通过捏一捏,画一画,比一比,找一找让学生体验并感悟分米和毫米的长度,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概念。
2、本节课学生学得非常积极,主动参与面广,课堂氛围宽松、和谐,学生的思维没有受到束缚。在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和表达,感受到了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生活中,培养了学生“做数学”的乐趣。
三、梳理长度单位
师:通过这次活动,你认识了些什么?你觉得你的表现怎样?哪一位同学表现最棒?
(通过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进行梳理,并通过自己对自己的评价,自己对他人的评价,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发展学生反思评价能力。)
四、游戏:“火眼金睛”
师:同学们现在你能从你手的物品中找出几条不同长度的边吗?再估一估各条边的长分别是多少?(以小组为单位观察物品)
(反思:通过这个游戏,学生都能找出不同长度的边来,并能恰当地选用分米和毫米作单位。)
全文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都能认识分米和毫米,并能掌握分米和毫米的具体长度。但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发现还不是很好,有待今后教学中注意引导培养。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