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的语文教案(集合10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设计意图:
1、识字学词,朗读课文。
2、本课特色及学生起点:语句凝练、含义深刻,学生与文本有一定距离
采用策略:抓关键词,引发想象,补充资料,充分进行情感体验,使大禹的形象不断丰满。
3、渗透阅读方法:前后观照,一唱三叹;抓住数字,读懂数字背后的内涵,感受治水的艰、智、功、情。
一、复习
1、齐读课题,生书空
2、引入谈话:洪水会带来怎样的灾难?读一组词语再来回顾:
滔滔 洪水 淹没 农田 冲倒 房屋 百姓 无家可归
洪水真的太可怕了,它把老百姓害惨了,传说洪水来了,人们只能住在树上、山上,餐风饮露,还要随时提防野兽的袭击。看到老百姓如此悲惨的生活,禹心里怎么想的?
出示句子,齐读。
二、学习第二节,感受治水之“艰”“智”
1、禹为了治水都做了些什么?生自读课文,画出句子,交流。
2、理解“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这句话中你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吗?
结合生质疑,图、师讲述理解“水流”“地形”“千山万水”“走遍”
3、引导想象大禹走遍千山万水的过程中可能会吃哪些苦?
师补充:禹走遍了九州,由于走的路太多,他的腿上划出了道道血痕,脚底磨出了厚厚的.茧子,人晒黑了,背累驼了,但他仍拄着拐杖一步步走遍了千山万水。他吃了那么多苦,书上也有一个词,你发现了吗?
理解朗读“千山万水”及这句话。
4、这只是治理洪水的准备工作,更大的辛苦还在后面。出示文中句理解:“九”“劈开”“挖通”禹为了治水吃尽了千辛万苦,那么禹是用什么办法来治理洪水的,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很好地概括了他的方法(引导)。
5、禹怎么会想到这个办法的呢?我们一起来听一段资料介绍。禹的父亲是用什么方法来治理洪水的?他成功了吗?禹是用什么方法来治理洪水的?(怎样引导洪水流入大海?)现在你觉得禹是位什么样的人?
(引语):禹不光勇敢不怕吃苦,还很聪明,有智慧,他下定决心要治理洪水。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一自然段,读出他的决心、勇敢、智慧。
三、学习第三节,感受治水之“情”
1、 过渡:禹治水用了整整13年,流传着许多感人的故事,想听吗?要听仔细了,听完后把你最想问的问题提出来。
师讲故事。
2、让学生提问:禹为什么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呢?他当时会怎么想呢?
3、讨论交流。(请小朋友先小组讨论一下,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
4、:后来人们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板书:三过家门而不入)齐读。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赞扬像禹这样“不顾小家顾大家,一心为百姓做事的人”。)你听了这个故事想对大禹说些什么呢?
5、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个故事。
四、学习第四节,感受治水之“功”
1、过渡:禹坚持不懈地治理洪水13年,结果怎样了?请大家齐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禹治水13年,结果怎样了?。
2、“终于”(这个词用得真好)大禹吃尽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整整13年,现在洪水“终于”被制服了,在这一自然段的第一句中加上“终于”这个词,再来读一读这句话。补充孔子的话“如果没有大禹,我们早成为海里的鱼虾了。”
3、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请展开你的想像。
4、:百姓安居乐业,过着幸福的生活,心里__________,从此____________直到今天这个故事还被人们津津乐道、广为传颂。
五、课文。
《大禹治水》这个故事讲了大禹为了把洪水引入大海,吃尽了千辛万苦,他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终于把洪水制服了。从此,这个伟大英雄的名字代代相传。
思考:禹的名字本是一个字,但课题和文章结尾为什么称他为“大禹”?
六、写字指导
1、用组词法区分“制”“治”
2、形声字“被”及书写
板书:
千辛万苦看地形,
挖河劈山引入海,
三过家门而不入,
代代相传英雄名。
语文教案 篇2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激发学生独立面对生活、磨练意志的能力。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生词。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复习旧知。先复习四年级上册《乌塔》一课,感受作者对乌塔的敬佩之情。
谈话导人。一位母亲为了让儿子学会看病,在儿子发烧生病时,让他独自去医院看病。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位母亲写的这个故事。
揭示课题。
交流成果,初步感知
检查交流预习成果。
a、用卡片认读11个生字。
b、读读课文中生字所组的词语。
c、说说自己是怎么预习的,或者说说预习后知道了什么。
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自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交流:
a、说说你画出的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是哪些句子。
b、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c、读了课文,你有什么话要说。(可以是对母亲的敬佩,可以是对文中儿子的赞扬,可以是对自己现实生活中某些现象的看法。)
再读课文,体会母爱
学生再读课文,说说从文中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中,自己知道了什么;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一两句话。
小组合作,交流各自阅读所得。
全班讨论
a、你从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中知道了什么?(交流中读有关语句。)
b、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交流后读有关句子。)
分角色朗读,体会母爱感情变化
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
全班交流。指名几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从课文中,你体会到母亲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总结:
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可以是对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表示敬佩,可以对儿子独立面对生活的称赞,可以是每个孩 ……此处隐藏10146个字……比方,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
5、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明确:这里的美指外表的美丽,这句话用水果打比方,说明没有丰富的内涵而只有表面的美丽,是不可能长久的。
五、再读课文,选做下面三题
1、在文中找出让你感触最深的观点或言论,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古今中外皆可)谈谈你对这些观点的理解。
2、在日常生活中“缺陷美”往往更真实可信,请你列举一个破碎的美丽的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3、请用一句名言的形式说说自己对美的看法。
六、小结
再美的鲜花总会有凋谢的时候,形貌之美难以恒久不变,而内在美好比是钻石,是永不凋谢的花朵,如果两者不可兼得时,我们应该选择的是内在美。
七、布置作业
罗丹说过,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请你列举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其外表或者内心的美或丑,去证明文中作者所告诉我们的道理。参考篇目:《巴黎圣母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最后一课》。
语文教案 篇10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了解故事内容,体会做人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的道理。
3、学习作者叙述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式。
4、学习独立阅读,小组合作,培养自学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中三处“万年牢”的意思,说说其中的相互联系;让学生从感人的故事中,感受父亲为人和做事的真诚。
课前准备:
师:多媒体课件、糖葫芦的资料
生: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题导入:
(出示糖葫芦的图片,播放《冰糖葫芦》的音乐)欣赏了这一片段之后,你想说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糖葫芦有关的文章。(出示课题)一起来读:万年牢。
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1:什么是“万年牢”?
生2:万年牢与糖葫芦有什么关系?
多么有价值的问题呀!接下来,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入课本,去文中找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⑴读准字音,读通课文;⑵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
(3)找一找,划一划,文中说“什么是万年牢”的句子。
2、反馈预习情况:
首先,老师来了解一下我们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⑴出示短语:
把炉火闷(mēn)好
把竹签削(xiāo)好
去把(bà)儿
⑵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真到位,老师把“认真”两个字送给你们。接下来,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谁能用简单的话来概括?
生:……(板书:做糖葫芦、做买卖)
你真会抓重点,还用简洁的话语,为我们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一起来看,课文讲了两件事情,一是父亲在家做糖葫芦,二是父亲在外做买卖。
3、接下来,我们来找找文中说:“什么是万年牢”的句子。
(出示1):“我的糖葫芦糖蘸的均匀,超薄越见功夫,吃一口让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这叫万年牢。”
从这句话中,你来理解一下什么是“万年牢”?
(出示2):“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
思考,这一句中的万年牢又指什么?
三、自学研读:
同学们,这两句都是父亲说的话。他是这样说的,那么他又是怎么做的呢?请自学父亲
做糖葫芦和做买卖两件事。用笔划一划描写父亲做事的句子,想一想你能从中感受到父亲是个怎样的人?可以在旁边记下你的理解与感受。
(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对父亲在制作糖葫芦的过程中、凭良心做买卖的事情中,理解“万年牢”的意思。)
交流重点句:
(一)第一个“万年牢”
⑴、出示1:父亲的糖葫芦做得好……铁锅煮出的糖发黑。
老师发现你把“早晨起来”读得特别重,为什么?
……看出父亲做糖葫芦的`认真。
好一个认真呀!我们再读读这一段话,你还从这段话中的哪些词句体会到父亲的认真。
我还从“一点儿”、“必须用冰糖”、“煮糖用铜锅”等词句体会到父亲做糖葫芦时的认真。
父亲在对糖葫芦的选材多么用心呀,我们再一起来感受一下。(生齐读第2自然段)
过渡:父亲之所以那么认真地选材,是因为他曾经说过:“我的糖葫芦糖蘸的均匀,超薄越见功夫,吃一口让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这叫万年牢。”
⑵、父亲在选材上是那么认真、一丝不苟,那么在制作过程中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要把炉火闷好,把大理石擦干净……
是呀,“我”和父亲的配合如此默契,我们也来一起体验一下。咱们配合着读一读。老师读“把”,同学们接着往下。
这么多道工序,复杂而繁锁,但是父亲却有条不紊地一道道做下来,所以他的糖葫芦“吃一口让人叫好”,而且名声在外。
过渡:如此精心的选材,如此精湛的手艺,父亲做的糖葫芦质量好啊,真所谓是“万年牢”啊!
(二)理解第二个“万年牢”指什么呢?
那么父亲是怎么做到生意上的“万年牢”的呢?
⑴、快速浏览第5、6自然段,找找父亲做事的句子。
⑵、汇报:
生:1、从老板定价高,父亲不满意;2、老板让他掺假,他不听;3、老板配得下手,他嫌动作慢,也不高兴……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父亲的实实在在吧!
复沓:1、当老板定价高时,父亲不满意,是因为: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
2、当老板让他掺假时,他不听,是因为:……
3、当老板配的下手,动作慢时,他也不高兴,因为……
看来,父亲在做生意的过程中,实实在在,很重诚信,还一心一意为顾客着想。所以他宁可放弃有固定待遇的工作,仍然去提篮叫卖,也不能欺骗顾客。
四、深入体会,小结提升:
(1)从这两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是个怎么样的人?
是呀,父亲不仅是这样说,这样做的,也是这样教导我的。我们一起读(第7自然段)
出示3: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使我一生受益。
(2)理解第三个“万年牢”(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有万年牢的人品。)
⑶、看板书,你觉得这三个万年牢有联系吗?
万年牢的产品质量赢得了生意的万年牢,万年牢的生意靠的是诚实,守信的万年牢的人品。同样,有万年牢人品的人必能靠着诚信拥有万年牢的生意,而生意好也是取决于他的新产品质量好。作者记住了父亲的话,做一个认认真真,实实在在的人让我们也来记住父亲的话。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