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时间:2025-11-23 21:42:18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三首古诗,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了解诗句意思,古诗三首(赠汪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回乡偶书)。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人怎样在写景、叙事中抒发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李白吗?哪位同学能够起来为大家背一首他的诗呢?(第六册《独坐敬亭山》,第七册《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赠汪伦”(板书题目)。要求我们能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己理解古诗的内容,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大家交流。

二、学习《赠汪伦》

1.讲述诗歌写作背景。

汪伦是有名的歌手,且很有才学,但不愿做官,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他对李白所作的诗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知道李白喜欢喝酒,于是使用最好的糯米和高粱酿成酒,并长年窖在地下。有一回他听说李白到了安徽,想邀请李白前来作客,但又怕李白不肯来,于是想出一个妙计。他修书一封,送给李白。李白拆信一看,上面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已早听说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答应往访。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方知“受骗上当”,但却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两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赠汪伦》这首别具一格的七言绝句,

2.教师范读。

3.指名学生试读,教师指导。

4.指导学生理解诗句,体会感情。

(1)根据课文注释、查字典自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记下来。

(2)小组讨论、交流,议一议是如何理解这首诗的。

(3)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①指名试讲:你是怎样理解诗的前两句的?

(先结合诗句理解词语,然后再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②重点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并体会感情。

师:谁来谈谈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生:“不及”是“比不上”的意思,“情”指“情谊”,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师:汪伦对李白的情谊仅仅表现在“送别”上吗?前面听了老师对这首诗写作背景的介绍,你们知道汪伦对李白的情谊还表现在哪里?

生:表现在汪伦写信热情地邀请李白来桃花潭作客。

生:表现在汪伦天天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

师: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假设,那么,跟下句连起来,可用上什么关联词来翻译呢?

生:哪怕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还可用“就算…也…”“纵使…也…”)

师:同学们,汪伦先是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家作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伦又带领村民踏歌相送。所有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深受感动呢?大家请再想想,如果采用不同的语气来翻译这两句,比如可用感叹句或反问句的形式,能不能更好地表达李白此时的激动心情呢?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怎么能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呢?

生: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吗?不,远远比不上。

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谁来说一说,这里用什么来比喻什么?

生:用“桃花潭水的深”来比喻“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师:这里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为的是表现什么?

---------------------------

生:表现汪伦和李白之间的情谊深。

生:表现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师:谁能把这种感情谈出来?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③把这首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指导朗读、背诵。

①指导停顿,读中表达情感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②配乐朗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讲读法

2.启发式教学

教学资源

1.多媒体课件

2.补充资料

教学时间

一节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中国,是诗的国度,我们学过很多古诗,这些千古绝句让我们动情,令我们落泪,催我们奋起……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二十课,古诗两首。

2.这两首诗分别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预习课文了知道书上为什么把它们编在一起吗?(都体现了作者和友人的依依惜别。)

3.师小结:把主题相同或相近的文章排在一起,这是我们所使用的语文教材编排单元的原因。

二、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这节课就让我们步入历史的隧道,去感受历史上那著名的诗人-----李白的心路历程吧!

2.被称为“诗仙”的李白,诗篇内容丰富多样,一些佳句名篇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以前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诗,《赠汪伦》,出示。

全班齐读:从诗中我们体会到的是诗人怎样的心境?

诗人李白所在的唐朝,历史上地域辽阔,交通极不便利,亲人朋友一旦分别,再相见,极为困难。

3.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 ……此处隐藏24026个字……

生:怎么送?

师:太好了。这是个最棒的问题。板书。

生:送到哪?

生:为什么送?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围绕一个词提了这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诗文中。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们认真读读诗,把答案找出来了,诗的意思也就明白了。

(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二)品读古诗

1.指名读-评议-再指名读(老师范读)

2.学生朗读-同桌互读

3.读诗擂台赛-齐读

(三)、汇报交流, 理解诗意 。

1.通过刚才反复的读古诗,你都解决了哪些问题?

预设:①李白与孟浩然是好朋友,感情深。(故人)

②“烟花三月”的时候,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扬州)去

③黄鹤楼(湖北武汉)。广陵、扬州(江苏,汉时称呼,唐时称呼)

师:请同学们看,这就是黄鹤楼(课件出示图片)

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使黄鹤楼名声大噪。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谁能接着汇报?

④重点字意:“之”到,“辞”辞别、离开,“唯”只,“帆”小船。

2.借助注释或字典理解诗的大意。(独立-讨论-反馈)

古诗大意(一):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老朋友离开西边的黄鹤楼,在烟花三月的时候乘船去扬州。

孤单的小船越走越远,消失在水天相接处,最后,只看见长江水向天边流去。

古诗大意(二)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李白的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李白目送好友的小船越行越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长江之水向天边流去。

第二课时

一、齐读古诗,复习巩固。

二、二、入诗境、悟诗情

1、“ 师;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你们想知道么?老

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扬州三月的图片,你们看看还可

以用什么样的词描绘这扬州的烟花三月?

(出示课件)

生:是百花盛开的三月。

师:百花盛开用得好。谢谢你,我明白了。还可以说是什么样的三月?读明白这个问题的同学可以继续告诉我。

生:我来,是细雨如烟,繁花似锦的`三月。

生:是百花齐放的三月。

生:是细雨蒙蒙,花红柳绿的三月。

生:阳光明媚的三月。

生:是细雨绵绵,柳暗花明的三月。

生;是百花争艳,鸟语花香的三月。

(板书:烟花三月)

师:烟花三月的景美,你们的语言也很美。那你们能不能把这两句诗读得也很美呢?

(出示前两句课件)(指导朗读,指名读)

2.讨论:三月的江南美景如画,长江的江面船只如云,

那为何作者看见的是孤帆呢?

“孤帆”:并不是说广阔的长江之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说诗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好友乘坐的那只小船上。

3.细品最后两句的诗境、诗情。

师:通过最后两句诗你知道了什么?

生1:好友孟浩然已渐渐远去了,李白依依不舍。

生2:李白的目光追随着好友孟浩然,别的什么都没有在李白眼中停留。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李白看见了好朋友孟浩然乘坐的小船越走越远,越走越远….

最后---

生:看不见了

师:朋友的船再也看不见时,他只看见了-----

生:长江水在往天边奔流。

师:你独特的感受力令老师吃惊!那李白为什么如此久久伫立江边送孟浩然呢?

生:因为李白和孟浩然是很好的朋友。

生:李白与孟浩然第一次相见就是李白生活的安陆的时候,那年李白大概20多岁,而孟浩然40岁左右。李白当时诗名尚小,而孟浩然名声在外。李白专程前往鹿门山拜见孟浩然,两人习性相投,一见如故,孟浩然大加赞赏李白的诗,而且盛情招待他,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师:说的对。看来李白和孟浩然是志同道合,情谊深厚,是忘年之交。

生:几年以后,两人互相思念,于是相约来到江夏(今武昌),共同游山玩水,赏月看花半个多月。最后,孟浩然要去广陵,于是二人在黄鹤楼相别。李白就在那个时候写下了这首诗。

师:那同学们想象一下,当时的李白心情怎么样?

生:伤心 难过 依依不舍

(板书:依依不舍)

师:如果那一时候,站在江边送别那么好的朋友的人是你:朋友登上了孤独的小船,风鼓白帆,由近渐远,最后消失在水天之间。你不忍离去,久久伫立岸边,目送千里。深情地凝视着水天一色的地方。那滚滚的东流江水不正象征着你们的友谊么。那时那地,你将会怎样吟咏出这两句诗呢?(出示后两句的课件)

生:指名诵。

师:是啊!你们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佩和感情的深厚。这真是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啊!

4.指导朗读

师:人们常说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李白目送“孤帆远影碧空尽”有青山为据,流水为证,茫茫的长江水已为李白的真情所动容。如此的深情厚意李白用仅仅28个字

就表达得淋漓尽致,可谓字有数而意无穷啊。其实朗读也是一种表达感情的好方法,你们能把自己从诗中感悟到的情感用读的形式表达出来么?

(师放课件 生在乐曲声中练读,再指名读,评价)

师:刚才我看见好多同学已经熟读能诵了,还没有做到的同学加把油!

(指名背诵)

三、拓展

交流积累

背诵得真好,老师为你们成为李白的知音而高兴。

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在我们祖国的文化瑰宝—诗词当中,历朝历代的赠别送行的诗文不可胜计。同学们平时是不是也积累了一些送别诗呢?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指名背收集的送别诗)

师 :看来同学们平时有积累的习惯,非常好。有的

诗意同学们可能还不太懂,你们可以运用我们这节课学习古诗的方法来学习古诗,如果没有注释,你们可以自己运用字典或者到课外搜集资料,自己做必要的注释,这样就能读懂了。

四、小结

师:对古人而言,友情是花间一壶酒,友情是江上一叶舟,友情是月夜独登楼,友情是庭深小径幽。对于我们,友情是什么呢?要靠我们用一生品味,用一生去守

创设情境,使学生顺利投入到学习中来。

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才会更积极的解决问题。

在交流中实现对古诗的感悟。

通过对重点词语得理解,加深对古诗的感悟。

考查学生的词语积累。

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课前布置学生全面了解两位诗人的关系,才能顺利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在读中实现情感的升华。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