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生长教案

时间:2025-11-26 02:21:10
植物的生长教案

植物的生长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植物的生长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植物的生长教案1

活动目标:

通过观察冬季的树木花草,使幼儿发现植物生长与季节变化的关系。

活动准备

1、在室外选择几棵容易观察的树和草地作为观察对象。

2、与温室养花工人取得联系。

活动过程

①观察大树:让幼儿仔细观察冬天的.树是什么样子?想一想,它们冻死了吗?找一找树上还留下了什么?引导幼儿发现芽苞、果实、种子等。

让幼儿剥开芽苞看一看,它里面有什么?猜一猜,明年春天会变成什么?

②观察小草:让幼儿在草地上观察,看看冬天的小草怎么样了?想一想,小草冻死了吗?挖出小草的根看看是什么颜色的?根上长着什么?

③将树枝、草根带回活动室,将它们浸泡在水中。让幼儿每天观察它们的变化。引导幼儿发现室内外不同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参观温室养花

①在进入温室前,让幼儿感受外面天气的寒冷;进入温室后,感受室内的温暖。

②让幼儿观察温室里有什么花,想一想,为什么要将盆花搬进温室里?花儿在温室里长得怎么样?为什么有的花在冬季还能开放?

③请花工叔叔介绍保护花草过冬的简单常识。

活动建议

进行此活动前后,可让幼儿在家中观察室内的盆花与院子里的草木,鼓励幼儿自己去发现树木花草是怎样过冬的。

植物的生长教案2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并说出种子的变化。

2、基本能够在老师的助下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

准备材料:

给每有种植物准备几张纸,纸上画好分成5格的表。

重点难点:

发现变化,并用自己的方法记录下来

活动地点:

活动室

活动形式:

分组活动

活动过程:

1、请幼儿选择自己愿意看护的植物,从而组成几个小组。

2、介绍表格的使用方法:每天早上进活动区时观察、记录。一组一次有一两个人也可以记录。

3、记录完放回到固定的地方。

4、每天各组幼儿可以轮流报告观察记录的结果。

5、每周换一张记录表,连续几周后分别将记录表装订成册。

植物的生长教案3

活动目标:

1、对植物的盘曲弯绕现象产生兴趣,认识集中攀缘植物。

2、更主动地关注各种特定的形状,体验发现的乐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挂图第14号,幼儿活动材料第三册第2930页。

2、在幼儿园附近事先寻找有弯绕植物的场所。

3、记录纸和笔。

活动过程:

1、植物为什么会有弯绕。

出示挂图。你看到了什么?你知道它们的名称吗?这些植物长得怎样?爬山虎长得怎样?为什么会爬得这么高呢?(引导幼儿说出爬山虎是依靠弯弯绕绕的藤蔓及叶片上的“脚”,向上攀缘的)牵牛花是怎样生长的呢?(引导幼儿观察牵牛花茎的攀附缠绕现象,即卷须及茎附着在别的东西上蔓延生长)西瓜长在地里时有一根长长的“辫子”,这根“辫子”又是怎样的`呢?这些植物的生长、开花、结果,都离不开弯弯绕绕的藤蔓。

2、找找身边弯弯绕绕的植物。

弯弯绕绕的植物还有许多,让我们去找找看吧。幼儿结伴寻找攀缘植物,并记录。绘画记录不必强调画面的逼真,只要能表现植物的盘曲弯绕现象即可。你找到的是什么植物?它的藤蔓(茎、须)是怎样长的?

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探讨。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植物的生长教案4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模块,第三章《植物激素的调节》,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主要包括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两部分内容。通过观察现象总结向性运动的概念。通过探究活动弄清生长素发现过程及其作用。重点介绍达尔文、詹森、拜尔、温特等科学家100多年前的实验,从而揭示了生长素的发现过程。高中教材中利用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呈现科学知识的部分并不多。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就是其中比较完整地反映出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本节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科学探究素材。植物向性运动的内容与“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有关,对理解适应性等有重要意义。生长素的内容牵涉到植物的个体发育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识记向性运动的概念。

(2)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学科王

(3)理解植物向光性原因,生长素产生、分布和运输。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

(2)运用生长素作用原理分析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科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的介绍,学习科学家的思路、方法观察、假说、实验验证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2)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发展使一个继承、修正、补充、创新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学会一整套科学的研究方法。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校绝大多数学生生长在农村,对于植物向光性现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过接触,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二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逐渐增强,面对新奇而富于思考的问题,学生有探究的欲望。学生对求解向光性成因问题,应该有一定的'思想方法基础。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采用引导式的教学模式,借助多媒体,以及对几位科学家和他们所进行的实验的介绍。使学生体验科学史,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适时地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体会知识的得出过程。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难点: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此处隐藏10759个字……如何补救?盐碱地为何长不好庄稼?

(四)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植物的根不仅能吸收水,还能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农田里的庄稼和其他植物为什么需要无机盐?又需要哪些无机盐?

学生4人一组。

1、观察课前培养的两株植物,对其生长趋势进行比较。

2、浇自来水和既浇水又浇含氮无机盐的植物长势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组织讨论,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再引导学生思考植物吸收什么形式的无机盐?明确根吸收溶于水中的无机盐,并提出:植物除了需要含氮的无机盐,还需要含什么的无机盐?它们对植物的生长有何作用?如果缺少有何症状?

(五)关于氮、磷、钾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学生4人一组。

1、每组出示课前准备好的幼苗,并出示实验记录;

2、根据实验记录以甲瓶为对照,比较甲、乙、丙、丁瓶内的幼苗的生长情况,有何异常?

从而逆向推理出氮、磷、钾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再根据其作用引导学生考虑在种植哪些植物时需要多施含此种无机盐的肥料。

接着,教师介绍这种无机盐含量较多的肥料名称。

最后,教师将各组缺少某一种无机盐的幼苗掺混后,随机抽出几棵幼苗,让学生用刚学到的知识给幼苗诊断,鉴别幼苗的原因。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理清思路:细胞吸水、失水的原理——根毛吸水的道理——合理灌溉。

植物生长需要含氮、磷、钾的无机盐——合理施肥。

四、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查找资料,了解根毛吸水、失水的道理。谈一谈合理灌溉,合理施肥在农业中的作用。

植物的生长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举例说明植物生长需要的主要无机盐及其作用。

二、教学重点:

难点:含氮的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实验。

三、教学准备:

1、FLASH:(1)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作用;(2)根对水分的吸收。

2、学生准备实验:《含氮的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根毛吸水的道理

[复习提问]: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什么?

[提出问题]:根是如何吸收水分的呢?

[播放FLASH]:根对水分的吸收。

[想一想]:(1)一般情况下,根毛吸水还是失水?(2)吸水的条件是什么?(3)水分如何进入液泡中?

[小结]:在土壤溶液浓度小于根细胞的细胞液浓度的情况下,土壤溶液中的水就通过根细胞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进入细胞中。同样道理,根细胞吸收进来的水逐步运送到植物体的各各种组织器官中。

[设疑]:(1)什么情况下根会失水?(2)俗话说的“烧苗”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补救?(3)盐碱地为何长不出庄稼?回忆旧知识。

带着问题观看FLASH,并进行思考。(1)一般情况下,根毛是吸水的。(2)吸水的条件是根毛细胞细胞液的浓度要大于外界溶液(土壤溶液)的浓度。(3)水分由根毛细胞吸收进入植物体内。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推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实验:含氮的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小结]:当土壤溶液浓度过大时,大于根细胞细胞液溶度时,根细胞中的水就会逐步渗出去,造成植物体严重失水。这也是“烧苗”现象的'原因。

[补充]:盐碱地是指土层中含有过多的可溶性盐类,以致危害农作物生长或使农作物不能生长的一类土壤。

[讲述]:植物的根不仅能吸水,还能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

[提出问题]:农田里的庄稼和其他植物为什么需要无机盐?又需要哪些无机盐?

[展示]:请同学们把课前培养的小麦苗拿到课桌上。

[播放FLASH]: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观察比较]:两部分小麦幼苗的生长趋势有何不同?

[提问]:浇自来水和既浇水又浇含氮无机盐的植物长势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问]:你们认为植物吸收什么形式的无机盐?

[讲述]:植物除了需要含氮的无机盐,还需要含磷、含钾的无机盐。它们对植物的生长有何作用?如果缺少有何症状?

[自学]:课外阅读——植物缺乏无机盐的症状。完

对盐碱地了解后能明白盐碱地长不出庄稼的原因:土壤溶液的浓度过高,致使农作物细胞严重失水,不能成活。

互相展示自己所种的小麦幼苗。

重温实验过程。

直观发现,浇自来水的小麦苗长得细弱矮小,颜色发黄,而既浇自来水又浇含氮无机盐的小麦苗粗壮高大,颜色鲜绿。

回答:说明植物生长需要含氮的无机盐。

推测是溶于水中的无机盐。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成填表题。

名称作用需要量较大的植物

氮肥

磷肥

钾肥

[讲述]:植物除了需要含氮、磷、钾三种无机盐外,还需要含钙、含锌、含硼的无机盐等。生产中常用施肥的方法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讨论]:给庄稼施肥时,是不是用量越多越好?为什么?

边阅读边完成填表题,弄清三种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全班讨论,各抒己见。不同植物对无机盐的需要量不同,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生长期对无机盐的需要量也不同,过多施肥还会造成“烧苗”现象。因此要合理施肥。

植物的生长教案15

活动目标:

1、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知道各种植物的种子是不同的,并能区分。

2、让幼儿了解植物生长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

3、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习惯和体会成功的喜悦,激起下一次探索的欲望。

活动重难点:

重点: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知道各种植物的种子是不同的,并能区分。

2、难点:了解植物生长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习惯。

活动准备:

1、事先搜集有关植物生长的资料和图片。

2、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若干。

3、花盆、纸笔若干。

活动过程:

1、让幼儿说说植物是怎么来的?请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2、幼儿讨论:植物为什么会长大?怎样才会长大?

3、幼儿观看视频:植物无根和有根实验。请幼儿看看实验中哪种植物没有死,了解根的作用。

4、孩子的发现:植物是种子种出来的。不同植物的种子长得不一样:黄豆的种子是圆圆的、黄色的;红豆的种子是圆圆的、红色的';芝麻的种子是黑黑的、小小的、像小花瓣;绿豆的种子是椭圆形、绿色的;

5、小结:植物的生长需要水、泥沙、空气、阳光、种子。

6、用各种各样的种子拼出漂亮的图案。

《植物的生长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